Noted

以前在 X 大學圖書館任職時,每逢工作評估的大日子臨近,館長都會叮囑大家回覆上司的評價時不要只寫上『No Comment』。許多年後當上了人家的上司後才明白箇中道理 ── 沒有意見不代表認同,亦沒有說明會否改進。在廣東俗語裡有一句比較傳神的翻譯叫『知喇』,再敷衍一點說法是 ── 『哦 ~ 』。

在外交辭令中也有一個跟『No Comment』異曲同弓的用語,就是『Noted』。常見的用法是發言人代表政府或元首發言時,不便替她們加上不必要的評價,便用上『Noted』。例如國家出了事故,總統及其幕僚還未擬好正式的演辭,總統府發言人會先回答公眾說『The President noted that ……』,意思是總統已經知悉到那件事情了,但並沒有說明總統對事件的評價。久而久之,『XXX noted that ……』成了慣用的官話,但凡類似的發言都以此作開場白。

『Noted』這個詞在外交文稿及新聞紙上看多了,許多人搬字過紙,在商業文書上都會經常讀到,永遠都是感覺冷冰冰的。就算只想回覆人家『知喇』,說『received with thanks』感覺上好多了,除非閣下像外交官一樣,連『with thanks』這樣的示好用語都要避免。

我日常的工作電郵都會收到『Noted』的回應,意謂指令收悉,但究竟對方是同意與否卻無從稽考,所以我從不用『Noted』。假如對方說明天下午送文件來,我會回答『太好了,萬分期待文件的到來』;又或者某公司搬遷,來信說以後請把文件送到新的地址,我會回答『明白了,文件將會送達無誤』。這樣的回答人性化多了,說的人示好,接收的人也感覺良好,很合乎中國傳統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

437

了斷

昨日跟 Q 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會後百無聊賴,跑去吃了一頓日本菜,吹吹水。言談間,提起他一位下屬的奇怪習慣 ── 但凡部門裡每樣工作進展,甚至每件辦公室的瑣事,每天必定會向他的前上司匯報。然而,他的前上司其實早已在半年前離職,並移居加拿大。Q 向我發了一陣牢騷,一來不滿那位前上司多管閒事,二來認為那位下屬根本不放 Q ── 這位現任上司 ── 在眼內。然而,我反而同情那位前上司,要知道一個人要面對每天的人和事,早已心力交瘁,但那位前上司偏偏還要眷戀著昨日的一份情誼,長時間身處舊日與現實的夾縫中,久久未能抽身。昨日、今日、昨日、今日…… 表面上是關心,其實作繭自縛,這又何苦?

辭典中有一個動名詞很有哲學意味,稱作『了斷』。這個詞單單譯作 finish ﹝結束﹞略嫌意猶未盡,顧名思義,了結之餘,還要斷絕一切關係,一乾二淨,了無牽掛。人往往脆弱於了而不斷,明明關係早結束了,卻又藕斷絲連,記掛著舊日的種種,既不能插手,又無力抽身,只有默默地去棎聽那點點碎事,以慰藉空虛的心靈。只是舊公司其實從未有囚鎖著她的心,不過當事人仍未醒覺,未肯放手而已。

381

愚人節不娛人

4月1日,傳統的愚人節,是一個跟人開玩笑的日子。尤其是這個 Laughing 哥被殺後的第一個愚人節,出奇地,竟然無人感到幽默。其實自張國榮六年前選擇了在愚人節當日自殺後,這個節日已經不再令人快樂。人生最大的傷痛並非被欺騙 ── 美夢忽然幻滅,而是謊言忽然變成了真相。『張國榮跳樓?咪玩喇』 …. 笑話竟然是事實,愚人節再不娛人了。

愚人節適逢港府的財政年度開始,政府財政預算直接間接地掌管了許多機構的命脈,加上是年經歷金融海嘯,今年的愚人節特別顯得人心徨徨,特別某類行業的專業,早已有待宰的心態,只不過一天天地盤算著日子。有朋友早被開除,反而日日吃喝玩樂,裝成沒什麼大不了的樣子,其實有苦自知。

一個早上,接了幾個朋友的短訊,無獨有偶,都說被老細召見云云,心裡頭不知葫蘆裡賣的是愚人節的玩笑還是真言。最後,幾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加薪、發獎金、甚至只『省兩句』都算好事,但壞消息其實半個都嫌多 ── 朋友早前被上司欽點升職,一心把手上工作交托下屬處理,準備走馬上任。誰知上司出爾反爾,不升反炒,這個愚人節的真實謊言,玩笑也開得太大了吧。

376

升職狂想

我有一個奇怪的閱讀習慣,是愛看求職刊物,除了可以知道各行業的情況外,內裡的文章都很正面,例如進修門路、成功秘訣、各行各業的介紹等等,間中也有經濟分析。日前在《求職廣場》裡讀到一篇名為《三種升職因素》的文章,讀後甚為火滾,現節錄如下:

『… 也許大家都會認同的是員工的能力表現是最重要的,但有些公司卻會以年資、學歷、關係、言語表現、工作態度……等因素作為晉升準則﹔所以單是勤力,有時是不足以令自己升職的。

服務年資:以員工加入公司的服務年資作為晉升的準則,是一般比較傳統和保守的做法。 ….

專業學歷:…. 因為公司以學歷作為升職或入職基準,這樣即使是真正有能者,也未必會得到高位。 ….

人事關係:…. 假如你與職場中的高層並無人事關係,你只有嘗試認識大老闆或上司的親戚,發展關係。 ….

以筆者而言,升識應以有能者居之,而非只局限於年資、學歷及人際關係,讀來好像很有道理,但稍有工管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膚淺的見識。首先,何謂『能』者?或者說,如何當一個『能』者?再淺白一點地問,如何把工作做得好?這是個連小學生都會答的問題 ── 天資、勤力及掌握工作上的技能和知識等等,都是最踏實的因素。當中成功不能夠單單賴以小聰明,這點應該沒有異議;勤力就是筆者所提及的『工作態度』;餘下來的,就是『掌握工作上的技能和知識』,請問這項不靠經驗及學問的話,那還可以靠什麼呢?或者反過來說,一個勤力的人,但缺乏經驗及相關的才能,老闆憑什麼要提拔他呢?難道是筆者所說的『只有嘗試認識大老闆或上司的親戚﹝去﹞發展關係』?

這其實是下屬典型的仇上﹝司﹞心態,因為他們不相信上司是『能』者居之的職位,不外乎是以『恃老賣老』及巴結關係而換來的權力,學位更加是一紙虛銜,更致命的是他們認為上司所幹的都是『我都識做』的職務。對此,在今期《招職》裡其中一篇文章打了一個貼切的比喻:壽司師傅所幹的,看來都是很簡單的事情,捏一件醋飯糰,放上一塊小魚生,但口感卻是差天共地。一件成功的壽司,並不是單純地把一塊魚生加在飯糰上便算,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那就是前段所提及的膚淺。

入過學堂與否,好比一件壽司有優劣之別,愚昧的人不明白,因為他們眼裡的虛銜都沒有跟知識拉上關係,理由可以追溯至本地的教育制度。『求學不是求分數』,今天的莘莘學子求學就是不為求學問,而是去求分數。久而久之,教學方針起了一個病變:學生填鴨式硬記、補習社專『貼』會考題目、教案裡沒有試題以外的課程、學生不去思考、也沒有求知的興趣。在本地『數位化』的教育制度下浸淫了十多年,畢業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學會了些什麼知識,難怪會有人懷疑學歷是浪得虛名的銜頭。不信的話,可以隨便找一位中學生去問:除了《偶然》及《再別康橋》之外,到底徐志摩先生還寫過什麼作品呢?什麼?連《偶然》也不知道?那便不要說唸過中國文學了。

說到底,其實都怪不得我們無知,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教育部長羅太本身就是視學歷為虛銜的人。去年因超額教師問題而引致教育從業員過盛,羅太勸勉當屆的教育學院畢業生:『讀果行唔一定要做果行。』當學歷不是跟知識掛勾的時候,當然去做哪一行都沒所謂,可惜羅太也是前段述及膚淺的一類人,難道唸教育的朋友可以去當建築師不成?他們建成的平房羅太敢不敢去住?當然,在政府內部裡,羅太還不是最厚面皮的領導人,一如在下歸納了《求職廣場》一文的重點後如此說 ── 一個勤力的人,但缺乏經驗及相關的才能,只靠著認識老闆的關係而升了上位 ── 究竟是誰?名字呼之欲出,不提也罷。

270

八卦階級

七一遊行之後,中層階級變為一種新勢力,一時間高官陣腳大亂,急忙訂定政策去安撫中產一族。首先,官方為『中產』定義提出五大原則,但卻成了一眾市民茶餘飯後的笑話,重點節錄如下:

  1. 須有儲蓄習慣,退休後不必倚仗政府綜援救濟。
  2. 家中藏書以「政治分析性及要求思考為主」,如基本法或香港前途問題,而不是閱讀食療、美容、漫畫等。
  3. 中產階級須關注「子女教育前途問題」。
  4. 中產階級要擁有「政治意識形態」。
  5. 中產階級要有某種嗜好,「打麻雀」就不是中產階級的行為。

舉例說,假若某專業人仕本身收入豐裕並且關心政治,只是忽然間變成了負資產,再加上閒時喜歡『睇咸書』的話,循例都不能界定為中層階級。

我館在研究級圖書館當中屬於小型,人事架構比較簡單,可以清晰地分為上、中、下三級,儼然一個社會的縮影。我們處於中間的一層,與其說屬於中產,倒不如算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三文治階級。工作上強迫性地以『要求思考為主』﹝見《沒有答案的問題》﹞,薪酬卻還未達到能夠令我養成『儲蓄習慣』的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辦公室裡頭,高層之間『政治意識』強烈,下層普遍有八卦的『嗜好』,中層卻時常想起『前途問題』。

跟據指引,喜歡閱讀《 X 周刊》的人不算中產階級了,因為那一份是八卦雜誌,關心政治的人不許八卦,不知道是那門子的科學理論。人要先有好奇,才有資訊需求,圖書館學稱作『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是資存取的大課題,八卦跟好奇原是一線之隔,分別在於資訊的質素而矣,例如道聽途說的是八卦,可以引經據典的便是專業等等。

這樣說來,圖書館員著重資料準確性,似乎達到中產行列的要求。事實卻不然。圖書館工作沉悶,同事都私底下對各人背景進行資料搜集,尤其向我旁敲側擊那位美貌助手的私事。奈何本人清心寡慾,專心工作,對一些敏感問題如『佢男朋友靚唔靚仔?』等確實毫不知情,也無意八卦。然而,一次偶然,發覺原來館長大人也甚好此道,只是她並非好奇於同事間的蜚短流長,而是:『韋信,知唔知果間 XXX 公司係唔係要執笠?』她好奇是一回事,卻務必要我向人 confirm 他們是否正準備結業的話,這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難題。

227

不和特首握手的人愛國嗎?

我不是歷史學家,也討厭去解釋過去,我從來不相信過去的事物可以令明天更好。這種心態是從前度女朋友那裡訓練出來的,每當她問為什麼手提電話裡有不知名的留言、跟某某某某的冬瓜豆腐、N 年前有沒有女朋友、N 年前的女朋友是否比她漂亮、N 年前女朋友的現況怎樣、及為什麼還會知道 N 年前女朋友的現況等等,與其要花時間去想答案,不如去把那張搖來搖去的餐桌修理好算了。

女友的無聊問題可以置之不理,上司的問題總不能賴著不管。日前,上司問為何二千年至零一年度的藏書增長率會不尋常地低?How would I know?那時候我還在美國批薯仔,也不明白為何我要負責一個不是由我呈報的數據。然而,四年前的數據真的這樣重要嗎?會關係到下年度的買書策略不成?也許是管理階層男女有別,男上司大多著緊眼前大範圍的情況,女上司卻明察秋毫,小數目小事情往往逃不過法眼,雞蛋裡永遠可以挑出骨頭來。

要說挑骨頭的手段,永遠及不上提出『「二零零七年以後」是否包括二零零七年』的政客。 近日特首普選的事宜弄得滿城風雨,大小政客紛紛翻舊賬,謂基本法起草時原意咁咁咁咁,更搬出已故的鄧小平同志在八四年所提出的指引出來:

『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原則一出,紛紛要用廿年前的尺來憑空量度今天的愛國主義,鄧小平是否認同劉慧卿等民主派人仕愛國?不信任動議是否愛國?五十萬人上街是否愛國?不和董建華握手的市民是否愛國?Come on,廿年前後,時代不同,領導人也換了不只一個。從前香港繁榮穩定,今天香港既不繁榮也不穩定,要是鄧小平在世的話,恐怕會率先炒了董建華也說不定。香港的問題不是誰愛國誰不愛國,只是制度出了問題,小圈子選舉未能切實反映香港人的取向。一而再選出不稱職的人士,在這關節上,沒有人要反黨反國反共,我們只要改變制度,特首愛國之餘還需是賢能之士,與其要花時間在歷史裡兜圈,不如面對今天的問題吧。

222

忘記他

上洗手間的時候,忘了下列哪一樣東西最令人尷尬?

  1. 開燈
  2. 廁紙
  3. 消閑讀物

最近上圖書館的職員洗手間時遇上的尷尬事,莫過於忘記了開門的密碼,在奔騰澎湃的一刻懸崖勒馬,偏偏臨門一腳『撻 Q』,愈急愈是記不起那個四位數字,嘆奈何?生活愈趨電子化,要記的密碼愈來愈多,要準確無誤地統統填塞在有限的腦袋裡,已經困難得很,更麻煩的是間常都因保安理由要更換密碼,怕機密電郵外竊、怕色狼鑽進女洗手間偷窺、怕閒雜人等進入家居範圍等等,都屬無可厚非。只是本人甚為善忘,要改密碼,還是一動不如一靜好了,色狼儘管來男廁偷窺吧,黑客要來竊取電郵的話,無任歡迎,反正百分之九十都是無聊的垃圾電郵。

萍來信訴苦,謂她的前度男友快結婚了,新娘子不是她,這個新年決定外遊散心去。跟前度關係切忌藕斷絲連,這是我一向的作風,並非絕情,只是自知承受不了,今天他另結新歡、明天共諧連理、後天發財添丁,反正都只是過去了的感情,早已管他不著。如花過了奈何橋,吃過孟婆湯,前事早該了結,get a new life,不好嗎?偏偏留了『3877』上黃泉路,換得後世遺憾。感情跟密碼一樣,只要記起眼前的快樂好了,要忘的應該忘記,要記的應該記著,人生本非完美。若不,跟上洗手間的一刻尷尬一樣,換來的會是絲絲刻骨銘心的痛。

214

跟我一起,妳不會有好日子過

兩年多前,鄰桌的那個位置原本是同事 K 的,自他搬走了以後,便再沒有見過他在其他的崗位上笑過。後來換上了電子書庫的接班人 Z,但在她還沒正式接手前便溜了去新加坡﹝在這時,我臨時在一周之內被拉了上位﹞,鄰坐倒空了一段日子。後來,屋主 L 便搬過來,她搞的是電子檔案保存,也算得上是電子圖書館的開荒牛,幹不了一年,剛建成了檔案系統﹝DMS,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後便辭官歸了故里去。鄰坐又空了一段日子,接著 J 來了,大概幹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正當一天我抱病在家,J 急急地留了辭職信便走了。只是一個黃昏的時間,人已去,樓已空,也沒有話別的機會。後來替上的是 E,沒留多久,也在去年冬天約滿走了。最後來的是 D,也是在那個位置待得最久的一位,前後一年多一點的日子,但最終也敵不過現實,也得在約滿前另謀高就。K Z L J E D 算不得是 Scrabble 的『靚牌』,但個個坐如針氈,更甚的是他們離開的時候,都非為了更好的發展而蟬過別枝,心裡其實是無奈的多。鄰座慣常地成為空凳,不是風水的問題,便必定是我的原因了,跟我一起,其實不會有什麼好日子過。

許多朋友都要我介紹圖書館工作,行外人常常都對敝職業存有憧憬,我確實愛莫能助。原因一,招聘事宜一向由人事部打點,本人小薯片一塊,未能插手;原因二,圖書館裡不論大小職位均需專業証書,外人較難染指;原因三,圖書館業行頭較窄,機會少,香港『正統』的圖書館數目屈指可數,財政幾乎清一色源自政府,遇上如今政府水緊之際,天下圖書館員只有同聲一哭。

上述鄰桌的例子,說明圖書館工作並非如想像中的休閒,入行前宜先了解清楚,再決定要不要投身圖書館專業。犯不著跑到外國留學兩年後,回來才驚覺『入錯行』。但話說回來,圖書館行業自有其引人入勝之處,有如醇厚的佳釀,味道是細水長流地去品嚐,齒頰留香,一派超凡脫俗,要知音人才懂得個中樂趣。

213

矯形過正

一年前,這裡曾說過一件奇聞奇事,同樣在圖書館裡工作的同事,竟然衍生出十八種不同的上下班時間﹝見《記性》﹞。事到如今,實在很懷疑有沒有人能分秒不差地記得自己的上下班時間。罪魁禍首是人事部處理員工合約的含糊,一周的工作時間竟然是一個質數,除不盡『五』的結果是每天的工時變得有長有短,上下班時間重組,目的是要在不影響圖書館運作的大前題下還員工一個公正的工作時間。可惜矯枉過正,一年過後,制度形同虛設。

美國的朋友大都成家立室,創業興家,記得兩年多回港以前曾到過某某的新居,幾十年幹活所換來的住所,屋裡每一吋的地方都愛錫非常,並立了許多擾人的規舉。最要命的是『拖鞋』一項,在屋子裡走動要一對拖鞋,園子及地庫也各有一雙拖鞋,最奇怪的是連那幾十尺面積的廚房也另有一雙拖鞋,一間屋子每人有四對拖鞋,四個人住共有十六雙,由地庫經客廳經廚房出園子一共要換三次拖鞋。兩年後回美再到他家,發覺拖鞋不見了,也許連主人家也覺得非常煩擾,這也是矯枉過正之弊。

在大學時唸過一科叫 Usability 的課程,道理簡單得很,一件物件要是用起來困難繁複的話,顧客不懂用也不會來用,歸根究底是設計者的問題。設計如是,治國也如是,要推行一個制度,也該由淺入深,才會推行得順利。美國推行環保,先教育市民把舊報紙分類,隔一陣子,才推行藍色垃圾桶的塑膠物料回收,然後綠色的鋁物料,循序漸進地教育市民。

反觀香港政府,不學無術之輩推行的政策甚為擾民,一開始便『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垃圾桶由一個變為四個,更拍宣傳片提倡銀行信的信封上透明的塑膠窗口要逐一撕開分藍色及啡色扔掉,此為矯枉過正。別的不說,朋友推行十六雙拖鞋計劃也會齊備足夠的拖鞋給家人穿,香港政府推行的藍黃啡垃圾分類又何曾提供過私人住戶額外的垃圾桶?開了一罐『豆豉鯪魚』,要 GPS1 才能找到 official 的垃圾分類站,這是誰的責任?

矯枉過正的害處不易察覺,往往新政推行之時,大家熱血沸騰,誰有微言,誰就是推行革命的絆腳石,成為眾矢之的,為世人唾棄。但試想想,今天有誰會認真地去把銀行信的塑膠窗口分開處理?香港政府一班不學無術之輩,不妨擺一張米高積遜的相片在抬頭,他那副尊容實在可以起警惕作用,勸導矯枉過正可以令任何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切勿以身試之也。

 

  1. GPS 者,全球定位系統也,洋文稱為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203

笑談工作指標

把工作表現量化﹝Performance Assessment Benchmark﹞是近年 MBA 人事管理學搞出來的花樣,欠人情味之餘,是否切合實情也極成疑問。這陣子,同事們都因計算那個指標而被搞垮了,滿腦子都是奇奇怪怪的數據。為此,特地度了三個關於工作表現指標的笑話,娛人娛己,順道令正在煩腦的同事們輕鬆一下。

前言:大快樂家香雞的行政部設計了一套以炸雞跟營運掛勾的指標,勒令每家分店必須計算出每件炸雞所需的勞動成本﹝manpower﹞。舉例說,每件炸雞平均需要十八點四分鐘的人力資源1,當中包括百分之七十為生產勞動力,百分之三十為其他必須性的非生產勞動力,例如會議、訓練、維修、清潔等等,諸如此類。分店之間除了可以互相比較生產效率之餘,也可以清楚計算人手是否充裕﹝或過盛﹞,並隨生意額調整等等。

  1. 某日,公司聘請了長春滕﹝Ivy League﹞大學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碩士畢業生來作人事架構重組,令生產效率提升一倍,節省了成本之後,公司理所當然地裁去一半員工。然後,公司引進了一部超級炸雞機,又再令生產效率提升一倍,公司決定裁去另一半員工。最後集團所有員工眾望所歸,無得留低,不知由誰來負責炸雞了。
  2. 十八點四分鐘的人力資源當中,生產勞動力佔十二點八分鐘,五點六分鐘為非生產勞動力,在計算上,兩項工序的時間並不容許重疊,即員工在炸雞時不能抹檯,不能落單等等,否則『一共十八點四分鐘』的指標便不能成立,最後集團裡所有員工在炸雞的十二點八分鐘內只能乾瞪著雞塊呆等。
  3. 非生產勞動力時間包括病假、洗廁所、休息、顧客服務、打烊後收爐的工序等等,一切也得跟炸雞掛勾,當生意額下降時,雞炸少了,員工福利、顧客服務資源也相應減少,但切勿忘記洗廁所跟員工用廁所的次數掛勾,顧客服務也跟投訴掛勾。如是者,生意在『沙士』過後提升了接近一倍,生產勞動力相繼增加之餘,非生產勞動力也要相應提高。首先,顧客投訴必須由每天 3.7 宗升至 7.4 宗、員工每年的生病次數也要由每年 1.6 次增加至 3.2 次、喝水由平均每人每天喝 6.3 杯升至 12.6 杯、廁所要由每人每天上 5.8 次升至 11.6 次。更奇怪的是自此以後,炸雞店每天一共要打烊兩次。

以上案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悟者一笑吧。

 

  1. 所有數據均為杜撰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