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近年都視日本為『鄉下』,在某程度上我認同,因為近年我十分喜愛到日本『尋根』—— 去尋找已在本土失傳了的中國文化。這次到紐約棎親,中途在東京短暫逗留了二十二個小時,期間到了酒店附近的『排隊店』用膳。顧名思義,在那家店門外前後『排』了約半個小時。就在門外百無聊賴的時候,留意到店家的營業時間表上列出了『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等字樣,意思是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及周六。也許當時真的太無聊,便順勢查起 X 曜日的典故來,發現原來也是失傳了的中國文化。然而,再進一步了解下去,其實又跟中國文化沒有很深的關連,原因是古中國一直沒有『周』(七天)這個概念。
說 X 曜日源自中國,這說法沒有錯,日、月、火、水、木、金、土統稱為『七政』或『七曜』1。最早出現於先秦時期,當時是指天上七顆較重要的星體:太陽(日)、月亮(月)、火星(歲星)、水星(熒惑)、木星(鎮星)、金星(太白)及土星(晨星)。一如前述,當時七政跟『星期』沒連上關係,因為中國人的曆法只有『歲(年)』及『月』,沒有『周』的概念,當時七政大多用在天文及占星之上。
每回到日本旅遊,總會有開心大發現,倒不是美食或新奇玩意,而是失傳了的古漢語。記得年前在車站廣播聽到『新』的日語是帶 h 音的 Shin,解決了我一直對於地名如 Shum Shui Po 譯名帶 h 字的問題,相信那是失傳了的中國古音1。也說過不知從那時開始,中國人掉亂了『酢』與『醋』二字,反而是日本人仍舊忠於原著;還有那個在中文接近失傳的『炙』字2。這一切源於一派學說:古舊的東西往往會遺留在外地,反而在發源的地方卻逐漸被忘記。
當語言離開了本土之後,古老的發音及文字會在外地被保存下來,反而本土的語言及文字則不斷在變化。以漢語漢字為例,敝作曾列舉了日語『新』帶著古老的『sh』音(見《『新』的啟示》),以及以『漢』及『唐』來稱呼中國(見《漢城 vs 唐人街》)。香港人一直喜愛日本文化,尤其愛吃日本菜,單在日本飲食文化中,已可以找到失傳了的古漢字。
日語的漢字讀音和今天的粵語屬同一源頭,都是源於魏晉南北朝時南朝人的口音1,所以許多日本漢字發音都跟粵語十分相似。然而,今天粵語的『sh』讀音已經退化了,只有在地方譯名中略見端倪。情況就像今天年輕人的懶音習慣一樣,『國』 (gwok2)往往讀成『角』(gok2),或者『過』(gwo3)讀成『個』(go3),當中的 w 讀音,相信將來也會消失。
曾經有學者提出,當語言離開了本土之後,傳統的語音反而會在外地被保存下來,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粵語,今天大部分的粵語發音仍然可以依據《廣韻》拼音,而《廣韻》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隋唐年間。另一個例子是英語,原來美式英語比英式英語還要古舊,美國喬治亞州大學的語言學家 John Algeo 曾說:
Present-day British is no closer to that earlier form than present-day American is. Indeed, in some ways present-day American is more conservative, that is, closer to the common original standard than is present-day Britis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