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的民居歷史不長,所以沒有任何文獻記錄這個地方,將軍澳最早的村落 —— 坑口村 —— 已經是清代復界後的事1。然而,早在明朝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上已經標記『將軍澳』,原因跟早前提過的『春花落』2一樣,因為那是航海要道,更重要的是將軍澳乃是一處遇上颶風時的避風港,明《蒼梧總督軍門志》中亦曾標示『將軍澳可避颶風』,在《新安縣全圖》可見將軍澳是一個布袋型的天然避風港。在眾多資料顯示,將軍澳其實就是一個『Junk Town』(或譯『Junk Bay』),Junk 是帆船的意思,眾多帆船聚集的地方就是『Junk Town』,而剛好 Junk 跟『將軍』音近,或許『將軍』就是『Junk』直譯過來的。然而,這個說法只算是 too good to be true,因為『將軍澳』這個名字比『Junk Town』要早出現三百年,不可能『將軍』就是『Junk』。
位於北角的大強街前身是發電廠,發電廠英文叫 Power Plant、Power House 或 Power Station 都可以,這裡 Power 指電力,但當時師爺則直譯作『力量』,導至今天的『大強街』了。在大強街一帶其實有不少發電廠名字的『遺物』,附近有一條『電廠街』,也有一條『電氣道』(Electric Street),電氣道名字沒譯錯但卻可堪玩味,因為『電氣』這個詞一早已經失傳了。
故名思義,Queen’s Road 是香港其中一條最早期的主要幹道,名字獻給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皇,跟維多利亞港有異曲同弓之妙,而當時香港亦有別稱維多利亞城。然而,問題出於維多利亞實際是女皇而非皇后,師爺手文之誤,也許因為中國人數千年以來鮮有『女皇』這個概念(歷史上只有武則天)。話說回來,九龍也有一條太子道,英文名稱是 Prince Edward Road。其實 Prince Edward 後來也登了基作 King Edward,但未有記錄顯示太子道後來有提議改作九龍英皇道,也許是沒來得及修訂為 King Edward Road 時他已經退了位。
列拿士地臺 Rednaxela Terrace
最有趣的街道名字非列拿士地臺莫屬,英文名字是 Rednaxela Terrace。這條街名有趣的地方是 Rednaxela 其實是倒轉了的 Alexander,相信是記念一位名叫 Alexander 的英國朋友。但為何街名最終會被『反串』?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新娘潭似乎自古以來都沒有民居,也就查不到任何關於新娘潭人口、村落在縣誌上的記錄。然而,自民初以來,文人卻留下不少關於新娘潭的遊記,原因是當時坊間許多介紹香港的書籍都有《香江十景》或《香江八景》,可以說是香港最早期的旅遊書,跟今天的《東京十大名勝》旅遊天書有異曲同弓之妙。《香江 X 景》乃妨效自早年的《新安八景》(見拙作《鰲洋甘瀑與西貢的關係》),但跟《新安八景》不同的是,香江 X 景並不是官方刊物,所以坊間可以有不同版本,當中便有版本推薦『娘潭飛瀑』,所以造就了不少遊人遠道來新娘潭郊遊並寫下遊記。
首先,不論在官方地圖或谷哥地圖上,梧桐河的英語譯名為 Ng Tung River(見圖一及二),但當日在河邊不起眼的一角發現了梧桐河的舊名字 —— River Indus(見圖三),亦即是『印度河』。該標示牌是簇新的反光牌,看來文字是從舊牌複製過來的,連梧桐河的英譯名字也沒有改。River Indus 這個名字有一個故事,話說當時英國人從印度派來了專業人仕來港測量,該印籍測量師以其家鄉的『印度河』命名之,成了梧桐河的舊稱。
考我上水村藉天然之鳳水得地利於雙魚開基以來阡陌相接唯是農耕有候水旱無時乃祖有鑒於斯援作築陂之舉當時擇定村旁鳳溪要點集合全村人力疊石成陂名之曰石陂頭因時蓄放調節水源相沿迄今垂二百餘載歷年加以修理村民稱便詎該陂於一九五四年六月廿一日為洪水沖潰幸蒙 前大埔理民府黎敦義 / XX (姬達?)兩任長官體恤民艱商請港府水務局撥款并派水利工程師伍夢衡先生負責䇿畫於同年九月廿八日在舊陂上游建築鋼筋三合土新陂一道經三閱月完成迨一九五六年十月復蒙現任大埔理民府華樂庭長官接納村民進一步之請求商得伍工程師同意將舊陂重新修建并加厚兩陂間之河隄隨於一九五七年一月七日興工 X 由英陸軍第二十四工兵團官兵義務代為修築本村村民搬運沙石 X 樂 X 長官籌集村料 X 三月底以後則由水務局負責繼續未竟工程竣工之日更蒙新界民政署彭德署長親臨揭幕從此水源充鬯村民利賴偉績豐功永垂不朽是為誌
地名上的『角』,大多都指地形上有一隻突出來的『角』,究竟北角的『角』在哪裡?經過百多年來的移山填海,北角的海岸線早已跟原貌有很大的差別。然而,英國人早於 1903 年在港島北沿海舖設電車路2(見圖一),為舊香港的海岸線保留了重要的線索。根據 1841 年的香港地圖(見圖二),北角就是位於 East Hill 的角位,再對照今天的北角電車路(即英皇道),這個『角』就是位於舊皇都戲院(今皇都商場)的位置。
至於炮台山,名字源於 North Point Battery,直譯就是『北角炮台』。北角炮台於 1922 年拆卸了,並沒有留下太多紀錄,在僅餘的資料顯示,當年的炮台位於 East Hill(見圖三),跟前文的北角位置相若。雖然炮台早已不存在了,但連貫北角炮台的上山小路今天仍在,就是炮台山路,炮台遺址就在今天炮台山遊樂場及循道衛理中學上。由此可見,炮台山,無論在名字源頭(北角炮台)及地理位置上,跟北角是同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