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香港不存在的角落(一):西環

上回說過港鐵車站名字的故事(見《港鐵路線圖趣談》),因應新的西港島線,也順勢延續這個話題。話說該條伸延線路加開了三個車站,分別為西營盤站、香港大學站及堅尼地城站,無獨有偶,全部都位於西環範圍之內。而西環、西營盤及堅尼地城三個地名竟然可以互通。

先說西環,究竟西環的英文名稱是什麼?我在互聯網上找圖,發現小巴有時會把西環譯作『Sai Wan』,但更多時候會譯作『Kennedy Town』(那不是堅尼地城嗎?)。而在維基百科裡提及,往西環的小巴也曾用『Sai Ying Pun』這個英文名稱1。有趣的是,其他交通工具卻對西環又有另一個英文譯名,例如中華巴士年代已把西環譯作『West Point』,這個譯名一直沿用至今。而舊西環電車總站也用『West Point』這個譯名。更奇怪的是,我在一幅老照片裡,穩約看見『West Point』的中文譯名卻不是西環,而是『石塘咀』。

原來西環這個名字一直沒有正統的英文譯名,該名字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四環九約』。四環是指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因為當時中西區已經高度發展,所以要區分四個區域來管理。但四環只是當年華人約定俗成的名字,從來沒有正式的官方譯名,極其量是『Western District』(西區)。

嚴格來說,西環譯作『West Point』亦不太正確,因為『West Point』這個地名比西環還要早出現。那裡是當年英軍登陸後駐紮為據點的地方,中文譯名為『西角』,也就是今天的西營盤。西營盤的『營盤』其實是指軍營,而 West Point 的『Point』指 Possession Point,即佔領角。有說西營盤是張保仔的大本營,這個說法早已被香港掌故學者葉靈鳳否定2。其實只要細心想一想,當年的九龍汛(九龍寨城)和紅香爐汛(銅羅灣)是清政府駐軍地方,負責剿滅海盜。張保仔既然是海盜首領,便是吃了豹子膽,也不敢在兩軍營隔鄰設營。

 

1. https://zh.wikipedia.org/zh-hk/西環
2. 見《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葉靈鳳著・1970年初版

446

saiwan
網上圖片

網站演義

每隔幾年,總會打理網站一次,主要原因是博客技術日新月異,要加上某項新功能,難免要追索十幾年以來的每一篇文章,圖書館術語稱之為回溯性標準轉換﹝Retrospective Conversion﹞,是業界一項十年一遇的大工程(見《圖書館的故事》)。當然,敝網比不上百萬藏書的圖書館,但積存下來的資料已足夠累人。大約在 2009 年起,wchu.com 逐步分拆出文字博客的 cchu.com 及行山日誌 hiking100fun.com,而 wchu.com 則以相簿為主。wchu.com 現有 328 篇博文及超過 9500 幅相片,cchu.com 則有 445 篇博文,而 hiking100fun 也有約 100 篇日誌。

網站除了是相簿、原稿紙及報名行山的地方1外,其實也是練習網頁程式的地方。最初每頁是獨立的 html 檔,在 frontpage 裡頭有個 template 可以重覆使用。後來在 2003 年起採用 mysql 的 content management 模式,令貼文更加方便之餘,日後改版更加簡便,那是網站的第一次 Retrospective Conversion。這個模式維持了許多年,直至 2009 年認真考慮 wordpress 界面(見《新版與四位朋友》),並分拆出 cchu.com。那時網站已累積了三百多篇文章,除了要從新把文章輸入至 wordpress 平台外,還要為每篇文章分類及加標簽,這應該是網站的第二次 Retrospective Conversion。

第三次 Retrospective Conversion 是 2012 至 2013 年,因為 nextgen gallery 興起,便放棄舊有的自製相薄平台。在此之前,重組了 wchu.com 的行山網及 hiking100fun.com,順道試驗 wordpress + nextgen 的平台,試用滿意後便計劃把 wchu.com 搬到 wordpress 的平台上。這個轉換工程除了要為每篇博文配上分類及標簽外,還要把幾千幅照片從新上傳到 nextgen 系統,也要替每幅照片上的親友加標簽,這個轉換過程前後花了幾個月,實在省不了時間。

現時正計劃第四次 Retrospective Conversion,原因是 wordpress 愈來愈流行主題圖片(Featured Image),現時許多新的 wordpress 版面都以主題圖片設計為中心,韋信為跟上潮流,不得不為 wchu.com 及 hiking100fun.com 四百多篇博文加上主題圖片,尤幸是次轉換(嚴格來說只是附加功能)不會太花時間。

1. hiking100fun 或 wchu.com 的行山頁面一直是相約友人行山的地方,行山朋友可以定期到網頁查詢,通常會在一至兩星期前貼出行山路線、集合地點及一切相關資料。到後來 hiking100fun 時候更用來作行山報名網站,所以裡頭的資料(除相片外)都不是原創的,因為寫的時候仍未上山,一切資料都是從網上找來的。

這是我替 Joan 新成立的網站,就是以主題照片設計為主的版面。
這是我替 Joan 新成立的網站,就是以主題照片設計為主的版面。

445

中古鏡系列(三):Rolleiflex 3.5F Planar Whiteface

愛上雙鏡反光機緣於老爸的 Yashica D,一上手便著迷了(其實也不是跟 Yashica 太有關係,中幅機本身已經是毒物),既然染上毒癮,再入手 Rolleiflex 倒算順理成章,因為 Yashica 的雙鏡反光相機其實是 Rolleiflex Tessar 系列的盗版貨,甚至連外觀也有八成相似。

17968_283654200487_1128421_n(1)
Rolleiflex 3.5F 及 Yashica D

我擁有的 Rolleiflex 版本是 3.5F Planar Whiteface,單是名字已經有一堆學問。首先 Rollei 是品牌的名字,Flex 是反光相機的意思。3.5 是該相機最大的光圈數,焦距為 75mm。除 3.5 光圈鏡頭外,Rolleiflex 也有出產 2.8 光圈的機款,焦距是 80mm。F 是指出產的版本,最早期的是三十年代的 Rolleiflex Automat,後來五十年代以 2.8/3.5 識別所搭載不同鏡頭的機款,改名為 2.8A,A 仍然是 Automat 的意思;但及後經改良的版本型號便以 B、C、D、E 及 F 排序命名,而在 1981 年 Rollei 破產前最後的型號便是 F。Planar 是指相機所搭載的鏡頭是蔡司(Carl Zeiss)公司的 Planar。除此之外,Rolleiflex 還會搭載蔡司的 Tessar 及  Schneider 公司的 Xenotar 鏡頭,但據理解 Tessar 是 Rolleiflex 的廉價型號,質量比不上同是蔡司的 Planar。

Rolleiflex 傳統與白面版(網上圖片)

而最後的 Whiteface(白面)其實並不是 Rollei 的正統型號,只是玩家給它的別名,原因是一直以來 Rolleiflex 的拍攝鏡頭外圈都會印有三條黑間,並寫上 FRANKE & HEIDECKE 字樣,但自 1971 年開始,鏡頭外圈則改為全白,並以小字寫上 Rollei WERKE FRANKE & HEIDECKE。因為 F 版本橫跨 1958 至 1981年之間,而白面則代表了是最後十年出廠的產品,技術上最為成熟,亦成為發燒友的熱捧對象。

總結來說,發燒友除了可選擇年期版本外,還可以選擇 Planar 或 Xenotar 版本,以及光圈 2.8 或 3.5 版本。據說因為當年 Rolleiflex 賣得太好,蔡司公司的生產線應付不了,Rollei 便另外找 Schneider 公司生產鏡頭。正因如此,有一派擁躉認為 Xenotar 只是替代品,Planar 才是正室,但純緒以質量比較,多年來似乎並無結論。日本有網站以矩陣形式對兩間廠商(蔡司 / Schneider)和兩款鏡頭(2.8/3.5)作比拼(網站),奈何小弟看不懂日語,不知道他的結論是什麼。

Rolleiflex 3.5F Planar Whiteface w/ Fujifilm Reala 100

我手上的是 Planar 3.5F 75mm 版本, 共 6 片 4 組鏡片。第一次用來拍照是 2011 年的 hiking100fun 谷埔行山活動,在其中一幅毫不起眼的照片上,發覺這枚蔡司鏡頭擁有中古名鏡的立體感。說來慚愧,第一次篩選時認為該照片沒有特別而棄掉,及後在一次整理底片時才驚覺照片的獨特之處,可謂滄海遺珠。

Rolleiflex 3.5F Planar Whiteface w/ Fujifilm Reala 100

Rolleiflex 的 Planar 算得上是蔡司相同系列鏡頭的典範,完美演譯了蔡司的獨特個性:柔,但在柔潤之中卻不失銳利度,這是我等自數碼年代才開始學習攝影的俗人所想象不到的,因為從前只知道尼康的利而硬或佳能的柔而鬆,卻沒見過既柔而利的感覺。照片像浸了油一樣,但又看出木椅及貓毛的質感,而貓鬚更是一條一條像刺穿了螢光屏一樣,這都拜 Rollei 及蔡司的精工手藝所賜。而背後的散景像油晝般化開,與福倫達及萊卡相比,卻是另一種獨有的味道。

Rolleiflex 3.5F Planar Whiteface w/ Fujifilm Reala 100

再來一幅照片,看看麻豆身旁的植物,枝葉也有一種『利到(界手)手』的感覺。

Rolleiflex 3.5F Planar Whiteface w/ Fujifilm Reala 100

最後想說,6×6 中幅片本身已是毒物,看上圖,在大太陽光下還可看見藍天白雲、膚色及白衫的布紋,可見菲林片的寬容度不是現今的 CCD 可以比擬。

以上只集中介紹了 Rolleiflex 6×6 75mm/80mm 中幅機系列,沒有太多著墨於其他片幅規格、不同焦距和 Rolleicord 及 Tessar / Xenar 一類的入門機,同是喜好 Rollei 雙鏡反光相機的朋友們可以交流一下心得。

參考資料:

http://www.yashicatlr.com/
http://www.rolleiclub.com/
http://www5d.biglobe.ne.jp/~rolleian/kurabete-menu.htm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5&t=3775906
http://www.tail-life.com/article/6072
https://cityusam01.wordpress.com/2009/07/16/%E7%A5%BF%E4%BE%86rolleiflex%E9%9B%99%E5%8F%8D%E7%9A%84%E8%B3%87%E6%96%99%E8%BD%89%E8%BC%89/

444

中古鏡系列(二):萊卡 Summicron 50/2 Rigid

萊卡(Leica)品牌的鏡頭,影友戲稱為『奶鏡』。小弟轉用萊卡相機後的第一枚鏡頭就是 Summicron 50/2,也是現時唯一一枚萊卡中古鏡頭。這個 Summicron 50/2 鏡頭系列,可算是萊卡鏡頭的長青樹,最早生產於 1953 年,經歷過七個版本,至現時還在銷售。小弟手上的 Summicron 50/2 是第二代,鏡組六群七枚,十片光圈葉。生產於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之間,除了以第二代(Type 2)區分外,它還有一個外號叫 Rigid,也是公認為 Summicron 50/2 七個版本之中最好的一支鏡頭。

說來慚愧,這枚 Summicron 50/2 Rigid 到手後一直很少用,原因是這枚鏡頭顏色比較淡,對比度較淺。這枚鏡頭本來是為了黑白菲林而設計的,擁有典型舊萊卡較柔的味道。配上 Leica M8後,這股『奶味』更為強烈。另一個原因是這枚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是一米,記得最初在茶餐廳用這枚鏡頭拍食物照時,為了要保持一米對焦距離,不得不站立及離座兩步拍攝,為免再成為旁人眼中的怪物,這枚 Summicron 50/2 也就淪為被長期放在防潮箱的觀賞品。

IMG_9187

然而貴為 Summicron 50mm 鏡皇,必然有其優勝之處。這枚鏡頭的清晰度及銳利度確實無與倫比。先說清晰度,這枚中古鏡用上四塊萊卡自家製的 LaK9 稀土玻璃,因為通透度高,影像上的質感特別強烈。另外銳利度表現超卓,看看下圖的荷花葉邊,十分認同老師傅常掛在口邊 --『利到(界刂)手 』--的感覺。另外,萊卡的散景表現也不錯,因為 Summicron 的光圈葉是星型的,所以它的散景光點也呈星型狀態。

Leica M8 with Summicron 50/2 Rigid
Leica M9P with Summicron 50/2 Rigid

中古鏡最毒的是它的立體感,Summicron 50/2 Rigid 的作品也可以看出這種立體感,只是感覺上較為平實,不太誇張。

Leica M9P with Summicron 50/2 Rigid

總括而言,在現今浮誇的數碼年代裡,往往高對比及偏紅的相機最能吸引消費者。相比之下,Summicron 50/2 Rigid 可算是另一極端,平實中帶著令人讚嘆的內涵,這就是奶鏡最吸引的地方。因為小弟影食物相比較多,一米的焦距實在有點不便(茶餐廳的卡位也沒有一米闊),所以可見將來還是會比較少用。加上小弟也是庸俗的影友之一,用 Summicron 50/2 Rigid 拍過的照片,都忍不住要用 Photoshop 去推一推,在看透鏡情以前,還是先用其他鏡頭修練一下。

參考網站:

http://www.kenrockwell.com/leica/50mm-summicron-comparison-table.htm
http://kelvintknlife.blogspot.hk/2011/04/leica-sammicron-50-rigid.html
https://antoncandra.wordpress.com/2012/02/02/ernst-leitz-lens-summicron-f-5cm-1-2-rigid-summicron-50mm/
http://little-hat.blogspot.hk/2012/03/leica-summicron-m-50mm-50mm-drdual.html

443

中古鏡系列(一):福倫達 Nokton 50/1.5

二次大戰前後,可算是相機的黃金年代,最有名的莫過於 Leica M 系列相機。同期能夠與之抗衡的旁軸相機(Range Finder 或 RF) 只有 Contax 或蔡司可以爭鋒。然而,同時期德國還有一家公司開發了一款高質素的相機,卻因為商業策略失敗而寂寂無聞,名聲也沒有 Leica 及 蔡司般嚮亮,那家公司就是福倫達(Voigtlander),影友稱之為老福。而那部被埋沒了的相機名字叫作 Prominent,連帶其系列鏡頭在二手巿場上也極其難找。

早陣子朋友借我一枚 Nokton 50mm f/1.5,也就是搭載在 Prominent 上的其中一枚老福鏡頭。鏡頭生產在五十年代,鏡身 7 片 6 群,共 16 片光圈葉。當年萊卡、蔡司及福倫達都有生產 50mm f/1.5。

image

第一次用已經被老福的立體感所吸引,感覺主體好像是後期製作 key 上去一樣。通常用來拍半身照,十幅照片之中有八幅可以看出它的立體層次。

Leica M9P with Voigtlander Nokton 50/1.5

其實大多較有名氣的老鏡都有這種立體層次,但相比起萊卡及蔡司,老福給我感覺是比較銳利及顏色較豐富。相反,萊卡及蔡司感覺較柔,這就是各廠商的鏡頭所拍出不同的味道。

Leica M9P with Voigtlander Nokton 50/1.5

正因為老福的鏡片所帶出的顏色較濃,在低光源的情況下比起萊卡及蔡司的作品更為搶眼,最適合在燈光不足的餐廳裡影食物相,色調跟在光線充足的環境底下不相伯仲。

Leica M9P with Voigtlander Nokton 50/1.5
Leica M9P with Voigtlander Nokton 50/1.5

另外,這枚 Nokton 50/1.5 值得一讚的是散景較實,而且帶有旋轉感覺,這是在其他鏡頭裡找不到的獨特味道。

Leica M9P with Voigtlander Nokton 50/1.5

最後要說,本來心想這支老福應該毒不了我,因為這支鏡要改 M 頭很繁複(當年未有接環時便有愛好者殺掉 summarit 50/1.5 去改環),但經朋友相借用幾個月後,現在變得愛不釋手了(即係唔想還⋯⋯ 😀 )。另外,福倫達近年重新生產 50mm f/1.5,但新鏡和舊鏡是兩馬子事。

有興趣可參考:

http://riotefe.blogspot.hk/2009/04/voigtlander-nokton-50mmf15.html
http://waynelee.blog126.fc2.com/blog-entry-19.html
http://lovefool-tai.blogspot.hk/2011/07/old-nokton-50mm-f15.html

442

完美的黑?

自從手提電腦出現開始,LCD 屏幕已在廣泛使用,算來也有三十年歷史了。直至大約在三四年前,家用 LED 電視開始面世,比傳統的 LCD 電視更先進,LCD 的年代應該逐漸步向式微了。LED 電視的其中一項優點,是影音發燒友口中的『黑位夠黑』。原因是礙於 LCD 利用光管後投技術所製造的黑色,其實不是十分理想。因為『黑』就『黑暗』,『黑暗』就是沒光,由光線投射出來的黑暗,邏輯上本來就是矛盾。例如看《星空奇遇記》一類的太空電影,總覺得黑暗之中有一片薄薄的光膜,心裡不是味兒。相比起 LED 技術可以控制部分光源,甚至關掉 LED 燈胆,傳統 LCD 技術當然要比下去。然而,最近有廣告聲稱其品牌的 LED 電視可以做出純黑。毋庸置疑,LED 可以比 LCD 更黑,但 LED 真的可以做出純黑?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在西方哲學中,有一派喜愛爭論存在主義(Ontology),或譯作本體論,其中一個議題就是討論這種極端概念是否存在?如前述,究竟世上有沒有極端的黑?換句話說,有沒有一種黑色,在世上沒有另一種顏色比它更黑?存在主義支持者說有,只要我們能把世上所有顏色排成一直線,加上排列對比,最頭的就是世上最黑的黑色;然而反對者會說,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並不一定存在。我反而喜歡古中國陰陽圖物極必反的概念,也就是說,最極端物質根本不存在。

另一個弔詭的概念就是廣告提及的『100 度純黑』,這其實是一個哲學騙局。『100 度純黑』是引用灰階由白至黑 0% 至 100% 概念,製做出這個『純黑』已達 100%,也就是說黑得不能再黑的錯覺。假如,我找到一個比它更黑的顏色,那豈不是變成 101 度?廣告沒說 101 能否成立,但人就是根深柢固了 100 就是滿分的概念,所以我說這是一個騙局。顏色本來只是一種感覺,只是今天數碼世界硬要塞一個數據指標把它量化起來(見《生活量化》),才可以合理化地比較感觀。舉例說,兩位女孩子都很漂亮,一位標緻長髮眼大面尖,另一位清純帶點 Baby Face,誰較漂亮?數據指標根據一系列的標準評了前後者分別 85 分和 78 分,所以前者比較漂亮,聽似合理兼科學化,其實是一個騙局。

 

Screen Shot 2015-03-25 at 6.00.18 pm

441

元祖 wchu.com

這是 wchu.com 成立前寄存在紐約巿立大學伺服器的網頁,也是 chufamily 家庭網站最早的網頁版本。網頁底稿早已遺失,這是從 Internet Archive 資料庫中找出來的版本,網站大部分的圖片及網頁功能仍然能夠運作。在手記《擺脫了黑古勒突的年代》則簡略說了當時的創作既念:

舊網站源用黑色設計,可追溯到九六年初設網頁的時候,當時流行的設計較為簡單,大多以 Default 的白底為主。有見及此,韋信起用黑色設計,與人「不一樣」的感覺。如今時下網頁設計不再以白色為主,韋信樂於反撲歸真,以白底黑字設計。至於黑白的偏好, 一來是個人喜愛,二來則是方便為插圖配底色。

說起來,這也是我唯一採用過 frame 設計的個人網站,而事實證明 frame 設計有其問題,後來漸漸被網民捨棄。各位仍然可到 Internet Archive 重溫網頁,或到 wchu.com 的備份瀏覽

oldwchu2

440

聖誕・聖誕?

也許是年終將近,HBO 收費電影台正不斷重播阿諾舒華辛力加的舊作《The End of Days》。故事講述每逢公元一千年撒旦便會出來毀滅世界云云,電影於 1999 年尾上畫,趕及在 2000 年話題上分一杯羹。故事靈感來自《若望默示錄》(或譯作《啟示錄》)第二十章,有人解釋為基督降世一千年後,世界便會完結。然而公元一千年世界還建在,傳說便往後推至第二個千年,但 2000 年又過去了,大家還是馬照跑、舞照跳。撇除宗教上的解釋,假如公元 2000 年被視為耶穌誕生後的第二千年的話,恐怕那一派的教士都算錯數了。

先說年份,公元 525 年,羅馬教廷決定要以耶穌出生年為公元年。那時候關於耶穌的記載頗多,但關於耶穌誕生的篇幅卻少,只有《瑪竇福音》(或譯作《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分別兩章經文記載。羅馬教廷唯有推算耶穌升天時的年份再減去耶穌當時的歲數,奈何耶穌實際的歲數亦無從考究,只知約三十來歲,便勉強減去三十年作為公元元年。後來眼利的歷史學家發現了問題,因為在《瑪竇福音》中,當時的黑落德王(或譯希律王)知道伯利恆有個君王誕生了,便下令將伯利恆及其周圍境內兩歲及以下的所有嬰兒殺死。但黑落德王在公元前四年已經不在人世,耶穌不可能在黑落德王死後四年才出生,所以歷史學家相信耶穌起碼是公元前四年或以前出生。假如推算沒錯,《The End of Days》或一眾末世聖徒信眾應該以 1996 年或以前為限才對。

除了年份,基於同一原因,耶穌誕生的日子也不能考究,歷史學家推算應該在 9 月至 10 月期間,羅馬教廷是在公元 300 年後才定十二月廿五日為聖誕節,原因跟中國人的冬至有關。冬至是日最短夜最長的日子,往後的日子,日光會愈來愈長,黑暗會愈來愈短,訂定冬至日後一天為聖誕日,其實有重大象徵意義。冬至日原則上是十二月廿二日,但因為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即今天的西曆)的一年其實短了四分一日,每逢閏年會補加一日修正,導至冬至日有時會提早或延後一天,耶穌出生的晚上不可以是冬至夜,所以便順理成章地被『安排』在十二月廿四日了。

而另一個疑案是俄羅斯人的聖誕節要遲兩個星期,這又是曆法的計算問題。在公元 1582 年前,西方人採用的是儒略曆(Julian Calendar),當儒略曆運作了千多年後,羅馬教廷發現日期計算有嚴重偏差,發覺時已跟實際偏差十日,往後還會每一百年偏差一日。羅馬教廷即時重新修訂新曆法 — 格里曆,並把日子推後十日。但因為政治原因,羅馬教廷和東正教廷不咬弦,東正教並無即時採納格里曆,所以東正教今天的聖誕節比西方國家要遲約十四日。

439

漫談《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周末到朋友家吃火鍋料理,朋友用的並非較現代的瓦斯爐,反而是最傳統的炭爐。朋友順手遞給我其家傳之寶『羽扇』作煽風起爐之用,同枱食友戲指我是『諸葛亮』。這其實是一個誤會,事緣電影《赤壁》犯了一個大錯,羽扇綸巾的三國英雄應該是周瑜,而非電影中的諸葛亮。

《赤壁》這個故事源自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整首詞都在寫周瑜,一起首便說道『三國周郎』,往後還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假如小喬嫁的是『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周瑜和諸葛亮豈非做了襟兄弟?

然而,有問題的不單是電影,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本身也有一個百年流傳的錯誤。問題在於詞本身的斷句位置,以往十之八九都斷錯了句,包括維基及百度的版本。何出此言?首先要了解蘇軾的年代並沒有標點符號這東西,這些都是白話文吸收了拉丁語言的優點才引進到中國語文裡頭。古文沒有標點符號,現代人要考究當時的斷句位置往往靠估,當中難免出錯,有時候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小時候便聽過一個笑話:

原句:此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斷句一:此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斷句二:此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以上例子說明了斷句的位置不同,意思卻迥異。

宋詞有分詞及詞牌,就像今天曲詞的關係,同一首歌填上不同的詞,斷句上不應有太大分別,例如八十年代末近藤真彥《夕燒けの歌》同時給梅艷芳和陳慧嫻翻唱了:

梅艷芳《夕陽之歌》:『曾遇上幾多風雨翻,編織我交錯夢幻。曾遇你真心的臂彎,伴我走過患難。』
陳慧嫻《千千闕歌》:『來日縱使千千闋歌,飄於遠方我路上。來日縱使千千晚星,亮過今晚月亮。』

因為採用同一首歌的旋律,兩首歌的詞的斷句不應有太大分別。以這個邏輯套在《念奴嬌》上,可參考其他詞人所作《念奴嬌》的斷句格律,而採用過相同詞牌的詞人包括李清照、姜夔、辛棄疾、黃堅庭等1。問題出於第二段,由『遙想公瑾當年』至『一尊還酹江月』。除《赤壁懷古》外,其餘《念奴嬌》的斷句格律是(字數):

{6}{4}{5}{7}{6}{4}{4}{5}{4}{6}

再套入《赤壁懷古》後,斷句應為: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2

首先,『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和『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裡頭的『了』字已經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前句的『了』是過去式,意謂『小喬嫁左咯』;而後句的『了』,有學者解說為『完整』的意思3

再說『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和『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的分別,現時大多數人是基於前句解讀,謂蘇軾是在自嘲多情,但假如前句是斷錯的話,這個解釋便要改寫了。

  1.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4225/5045549.htm
  2. 何文匯(Richard M. W. Ho).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格律異文及異義試析.”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5 (1996)
  3. 淺談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了」字

IMG_6607

438

Noted

以前在 X 大學圖書館任職時,每逢工作評估的大日子臨近,館長都會叮囑大家回覆上司的評價時不要只寫上『No Comment』。許多年後當上了人家的上司後才明白箇中道理 ── 沒有意見不代表認同,亦沒有說明會否改進。在廣東俗語裡有一句比較傳神的翻譯叫『知喇』,再敷衍一點說法是 ── 『哦 ~ 』。

在外交辭令中也有一個跟『No Comment』異曲同弓的用語,就是『Noted』。常見的用法是發言人代表政府或元首發言時,不便替她們加上不必要的評價,便用上『Noted』。例如國家出了事故,總統及其幕僚還未擬好正式的演辭,總統府發言人會先回答公眾說『The President noted that ……』,意思是總統已經知悉到那件事情了,但並沒有說明總統對事件的評價。久而久之,『XXX noted that ……』成了慣用的官話,但凡類似的發言都以此作開場白。

『Noted』這個詞在外交文稿及新聞紙上看多了,許多人搬字過紙,在商業文書上都會經常讀到,永遠都是感覺冷冰冰的。就算只想回覆人家『知喇』,說『received with thanks』感覺上好多了,除非閣下像外交官一樣,連『with thanks』這樣的示好用語都要避免。

我日常的工作電郵都會收到『Noted』的回應,意謂指令收悉,但究竟對方是同意與否卻無從稽考,所以我從不用『Noted』。假如對方說明天下午送文件來,我會回答『太好了,萬分期待文件的到來』;又或者某公司搬遷,來信說以後請把文件送到新的地址,我會回答『明白了,文件將會送達無誤』。這樣的回答人性化多了,說的人示好,接收的人也感覺良好,很合乎中國傳統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