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九一一》

《華氏九一一》是一齣應該要看的電影,不是為了劇情緊湊,也不是為了當中的俊男美女,純粹因為《華》能夠帶給我們政治智慧,尤其在政府硬銷政策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先想清楚才照單全收。或許《華》的論點並不是每一個人也會認同,但導演米高摩亞所提出的問題正是美國人心頭上的一根刺:

  1. 伊拉克跟反恐有什麼關係?
  2. 伊拉克連中遠程導彈也欠奉,如何威脅到美國的國土安全?
  3. 士兵到底為了什麼而戰?
  4. 伊拉克的平民為了什麼而犧牲?
  5. 陣亡的士兵又為了什麼而犧牲?

一堆一堆的問題都沒有答案,也沒有人向布殊總統質詢過,為什麼?因為政府一次又一次地放出恐怖襲擊警告的煙幕,無的放矢,美國國民一早已經瀰漫著恐懼,認定了伊拉克跟九一一事件有關,然而遠在阿富汗的主謀卻又置之不理,難怪坊間早已流傳著為石油而戰的傳言。

官方為硬銷政策而向國民洗腦,在中國早已是司空見慣的技倆,疑團不比美國少。為什麼『穩定壓倒一切』?大條道理去打壓異見份子?為什麼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令國內貧富懸殊、官商勾結、貪污嚴重呢?近日為各方為趙紫陽八十五歲大壽而發起了簽名運動,六四事件是中國人心上的一根刺,而趙的罷官更是六四事件中耐人尋味的一件懸案,假若六四真的是『反革命動亂』,那麼趙是為了什麼而被軟禁呢?單純地因為『同情』學生而被定罪?是因為思想不正確?還是當國家總書記的便不能有婦人之仁?

每天黃昏新聞前所播放的『心繫家國』短片令香港人看得心情忐忑,新聞裡的伊拉克戰爭報導也令人黯然神傷,這些是誰的錯?是平民的錯?是士兵的錯?還是我們的錯?

309

論自然與不自然

麥當努最近有一則廣告,大意謂她們的漢堡包很美味,秘訣是採用了百分百的純牛肉,只加少許鹽及胡椒粉,廣告標榜的是『天然純正』,絕無加料。我覺得這個概念很奇怪,全世界的廚藝都主張採用適當的調味料及烹煮技術才能把食品弄得好,唯有麥當努大有卓見、絕不加工。試想,一天到餐廳用膳,廚子說:『我係街巿買舊牛肉番o黎,乜都無做,就咁煎熟佢上碟。』你不投訴才怪。

香港人對『天然』這兩個字愈來愈崇拜,接近宗教般的狂熱,奉信『天然』一定有益,『不天然』一定有害,從來也不問原因。這個觀念是錯的,君不見每隔一斷日子便傳出某種『天然』產品吃壞人要回收?『天然』一定好嗎?香煙、烈酒也是天然製成的,但不見得對身體有什麼好處。然而,相比起煙酒,『天然』產品的成份要還複雜得多,盒上列明的中草藥名稱中,十居其九都不會唸,更遑論判別好壞,香港人卻敢於身先士卒,照吃可也。

香港人煮即食麵時都捨不下那包味精,我很懷疑現代人是否能夠脫開科學加工而生活。單以一份『百分百的純牛肉』為例,我們可以輕易點出種種人工元素出來,例如疾病預防疫苗、牛糧、飼養環境、甚至基因改造等等。許多人一聽見『改造』二字便聯想起愛登氏家庭裡頭的科學怪人,這又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自從有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後,基因改造便沒有停止過,由配種到移植,無一沒有基因改造成分,為的是要求禽畜植物快高長大、克苦耐勞、又或者肉質鮮美,身邊許多農產品己經『改造』了幾十年,我們要回歸自然,看來要捨棄的不只是即食麵裡的調味包,還有那又香又甜的加州橙、每日上山下山的騾仔、還有那塊『百分百的純牛肉』。

在環保的革命中,上訴得最強烈的要算塑膠業。數年前,他們曾在美國拍攝了一輯電視廣告,內容描述一位心臟病人在醫院裡被搶救的情況,從輸血、吊鹽水、針筒、手套、氧氣罩以及一堆電子儀器等等,一個一個鏡頭都說明了塑膠對社會的貢獻,令一眾環保人仕無言以對。我們作為地球的一分子,固然有責任對保護大自然出一分力,但盲目的環保實為矯枉過正,完全的『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自然』也未必是壞事。

308

形式上的愛

何文田舊警察宿舍大賣,當中是有玄機的,因為那裡名叫天光道,豪宅數年後落成,將會『一天都光晒』,百業俱興,居民事業順景、人人有工做,呎價當然比同區的要貴起碼三四成。事實上,住彩虹的朋友生活都比住黃大仙的多姿多采、住上環的比住中環的高級、住鑽石山的富貴、住牛頭角的往往要做到成隻牛咁。讀到這裡,各位一定以為韋信在發神經,樓價一向依環境、治安、位置、風景、交通等因素而定,為何忽然對地區名字變得迷信?名字不重要,那香港人為什麼要花上千元買一個幸運的手機號碼?花上十萬元買一個車牌號碼?兩夫婦又何必要勞師動眾又請大師又求神拜彿地去為小兒子命名?

我從來不相信一個名字對個人的前途運氣有絲毫影響,多年前一位新聞人物陳健康先生不見得真的『健康』、葉繼歡如何可以『繼』續『歡』樂?曾志偉不見得很『偉』、董建華也並非『懂』得『建』『華』。人不必要太花心機在名字上,要健康不如多做運動,要繼歡則要先對得住天地良心,名字只是一種形式,內涵才是最重要。所以我一向鼓吹名字只要簡單易記,新朋友第一次見面交換了名字,第二次見面時對方還可以一語道出專姓大名的話,那就是一項成就﹝見《法國蒼蠅》﹞,但也會是一項缺點,試想閣下遇上了一位討人厭的追求者,每日對妳纏繞不放,要是他記足妳一世,多煩惱。

最近政府有新舉動,每日晚間新聞前都會播放一套名叫《心繫家國》的宣傳短片,做法本來沒有什麼問題,連回歸前的電視台也曾有過播英國國歌加女皇頭的習慣。只是宣傳片出街後,市民頗為反感,原因:﹝一﹞《心》有洗腦之嫌;﹝二﹞《心》令人回想六四事件,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國家案底不佳。宣傳本身是無錯的,只是被宣傳的商品一向與人印象不佳,這才是問題所在,就像個一向交惡的朋友忽然向你示好一樣,他,一定是有陰謀的。

近年香港人熱愛口號文化,左喊一句『愛國愛港』,右喊一句『共渡時艱』,一概都是形式主義。六四是中國人的一道傷疤,雖然已經過去了十五年,但仍然有市民一聽見國歌便記起這件事,受傷的心依舊未曾痊癒。要令香港人對國家認同,並不是一堆堆『心繫家國』的口號可以營造出來的,與其搞一堆門面功夫,不如多幹一些實務,令中國人打從心裡真切地『心繫家國』。

307

《靜》

阿虫有一幅畫,主題稱作《靜》。這幅畫很簡單,只有一點和一個『靜』字,充分顯現了一個畫家想表達的意境,令人看上去感覺很『靜』。因情生畫,因畫而見情,這便是藝術,不一定難懂,也不一定要大學畢業飽讀群書才看得明白。

我常說電腦的布林邏輯並不切合現實的需要,以阿虫這幅畫而言,構圖很簡單,但已經足夠超越任何電腦能夠計算出來的境界,例如什麼叫『靜』?我們可不可以把『if 靜 then ……』這樣的邏輯編寫出來?或許『寧靜』可以,但附帶上的安靜、平靜、恬靜等意境則不能表達。布林邏輯是存在主義論的忠實擁躉,它只會明白『有』與『無』的分別,不能理解中國哲學裡頭『無限』的境界。在《靜》之中,第一個層次代表沒有聲音,但在更深的一個層次上,『靜』才是另一個無盡境界的開端,畫家沒有告訴我們那是怎麼樣的『靜』,但你不難發現他所表達的意境根本不是突顯聲音的存在與否,而是從更超然的層面去看,是寧靜,但也是安靜、平靜和恬靜的境界,從『無』擴展至『無限』的意象空間,阿虫用的就只有一個淺綠色的圓點。

從前比較執著真實與虛構的問題,一直相信真實才是重要的,直至一天了解到『無』及『無限』的哲學關係後,整個世界也因而改觀,然後發覺『無限』是無處不在的,例如無皇管、無錢、無女朋友、無專嚴、無飯開,一概都是『無』,但『無』的背後都擁有『無限』的意境空間。例如某君告訴你:『自從 x 走了以後,我再也沒有認識其他的女朋友了。』同樣是『無』,但背後則包含了痛苦、無奈、寂寞、懷念等百感交集的情懷。一天,你女朋友氣得不得了,她不願意接聽你的電話,她一直沒有跟你說過一句話,恰似暴風雨前夕的平靜,這個『靜』,你多麼渴望只是一個寧靜的境界。

306

 

去是因,留是果

老董有一句說話叫人很不明白,那是他在去年 7 月 17 日面對議員提問去留問題時表示:『如果我決定去,是一個很容易的決定,以及是很容易做到的決定,但是如果要留在這裡,是很艱難的,要有勇氣,要有更大的付出。』他沒有進一步去解釋他需要什麼勇氣去留?為什麼請辭是『很容易做到的決定』?不請辭反而『很艱難』?一段說話雖然聽落很有哲學味道,但疑問重重,只是官員們似乎都很滿意地照單全收,原來特首大人留下來是付出了許多、很有勇氣,真是偉大的領袖啊!

從前帝皇時代有所謂伴君如伴虎這句說話,跟皇帝辦差的人都要提心吊膽,萬一把差事辦砸了,隨時都要人頭落地。正因為有了這種威嚴,當奴才的才會盡心盡力地辦事,當太醫的也會戰戰兢兢地替後宮妃子們把脈,萬一兩隻小手大意地摸錯了地方,自己小命不保之餘,連帶一家大小菲傭寵物盡皆身首異處。更甚者,連初戀情人的現任老公昨天幫襯過的雲吞麵檔的事頭婆也會被牽連進去。有了這個因,太醫們還敢跟妃子傾密偈嗎?還敢跟她們在蚊帳裡行苟且之事嗎?這些都是果,就是要提醒辦事的人要盡心盡責。

誰不稱職,誰便要問責,這是一個天經地義的邏輯,而非胡吹什麼『留在這裡是很艱難的』這種廢話。在一個不民主的社會裡頭,官員如何上台、如何下台均沒有既定的準則,總之只要 X 總喜歡,誰便有資格掌權。正因為辦差的人有免死金牌,那位既勤力又『勇敢』的特首大人才會『趕又唔走、鬧唔還口』,正宗『無晒佢符』。

想深一層,其實去是因、留才是果,只因為官員犯錯後需要問責、下台,才令司長們買車時能夠自覺地不去『偷雞』、局長在說『香港沒有爆發肺炎』之前先要明白說了出口的後果。有了這個因,官員才能以此為戒。攤開報章,車禍、輸錯血、保險箱當廢鐵、證實了美國總統草率開戰等等。人為錯誤可大可小,小則受害人小病一場,大則終身抱感、生靈塗碳,負責人不去負責,沒有因,何來果?

305

雅閣老了

八月三十日,位於油麻地的雅閣餐廳正式結束營業,她是一所跟太平館一同傲視油麻地區的高級食肆,前後經營了四分一個世紀,結業的消息沒有大肆張揚,也沒有如雪片般的報導,只是靜悄悄地走了,真的走了。我不是雅閣的常客,去過寥寥數次,對食物品質沒留下多大印象,但回憶裡的故事卻頗為深刻:

  • 朋友住在鄰近,小時候一家大小愛到雅閣共敘天倫,如今餐廳雖然人去樓空,但在雅閣的童年歲月,仍然可以娓娓道來;
  • 尤記中學畢業之後,一位要好的老師曾經相約我們上雅閣餐廳,以敘師生情誼,現在老師早已仙遊,只是昔日情懷依舊歷歷在目。

就算閣下從來沒有去過雅閣,但只要跨進餐廳的門檻,仍然可以感受到香港失去了的七十年代,裡頭有電梯操作員、古舊的電焗爐、已經步進中年的餐廳侍應、紙質早已發黃但仍然設計隆重的餐牌等等。但最令我感觸的,是在雅閣用膳時我可以看見火車橫過窩打老道的情境,有詩意、有意境、有懷念。這令我想起了童年,小時候對乘搭火車顯得雀躍,因為火車不同於巴士、地下鐵、飛機、渡輪,火車是連接都市與鄉郊的交通工具,看見火車便想起了小時候去旅行的情境,搖晃的火車、一家大小長途跋涉地去感受農村的氣息、火車站頭有賣鹽焗雞腿的老伯、還有間中飄來的煤渣或柴油味等等。

老闆一面呷著濃郁的咖啡,一面看著窗外遠方飛馳的電氣化列車,忽然驚覺眼前的一切已跟從前不一樣了。時代的巨輪是殘酷的,今天火車站旁建築物林立、鐵路線也將伸延至尖沙咀及中環,這顯得雅閣像卡位上的兩道皺紋一樣滄桑、孤獨。嘆一口氣,心想,是時候退休了吧?昨日之日不可留,在窩打老道上的這一個角落,便留給新一代去延續吧。

304

散步

曾經說過香港人都很忙﹝見《忙碌的人》﹞,從來沒有一刻可以悠閒地生活。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多數香港人在放假的時候都愛把行程擠得密密麻麻,九天七國的歐洲遊,每日趕鴨仔般早出晚歸,比上班還要辛苦,香港人的假期就是不能舒舒服服、無所事事嗎?我一直抗拒著香港人的節奏,但回港三年之後,發覺自己的步伐已經愈來愈快,愈來愈夜『﹝目訓﹞』,放工後的四五個小時裡總有一堆雜項令自己瞎忙,整理相片、網站 …… 數之不盡。

最近在讀宗白華的《美學散步》,宗白華是中國近代美學的大宗師,把該書題為《美學散步》而非什麼《掌握美學十八法》或《傻瓜系列之傻瓜學美學》,當中必定有其深意。翻開該書的第一章,如此說:

『散步是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系統。…. 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支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美』一定在散步的時候才可以感受得到,香港人正正就是缺乏了這種情操,令我們愈來愈不懂得欣賞美。你記得自己上次去散步的是什麼時候嗎?散步必定要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沒有計劃及沒有系統的,所以『帶隻狗落街柯屎而且要係九點半前返屋企睇《金枝慾孽》』的不算散步,就好像一首古典音樂一定要安靜地坐在沙發上去享受、去欣賞一樣。我們沒有散步的習慣,徒然令我們錯過了身邊許多的『美』,沒有欣賞過路旁的鮮花或燕石,沒有欣賞過夜空上的明月、堤岸上的燈火,也沒有欣賞過黃葉遍地的秋景。

你有多久沒有跟身邊的人散步﹝注意:是散步不是 shopping﹞?有多久沒有靜靜地凝望著她?欣賞過她的美?這幾天月圓之夜,不妨跟她到城門河畔散步賞月,你將會發覺面前的她比在記憶裡頭的更美:明澈的眼睛像一顆深不見底的水晶石、柔絲般的秀髮寸寸的扣人心弦、加上嘴角令人目眩的微笑,每一分也會令月亮為之動容。這一刻的美,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留在心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303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早前寫過一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文章,上傳後收到頗多網友及讀者的回應,謂既然互聯網是虛構的,那麼我們要不要中斷跟網絡的關係呢?是否應該跟網上朋友保持距離?應否該減少網上的留言等等。各位朋友的問題大致上是相同的,但似乎稍為誤解了鄙見,特地在此補充一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引用了佛家的一首偈子借喻網絡上的關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指的是互聯網,隨之而來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是『本來無一物』,『塵埃』都是庸人自擾吧了。文章的重點是後兩句,但似乎讀者都愛研究虛虛實實的問題。歸根歸咎底,問題出於小弟筆力有限,大意地誤導了讀者;另一個問題是因為『存在』的哲理比較容易明白,但講求平常心的人生觀則比較深澀難懂。例如『儘快替特區贏取首面金牌』是『存在』的哲理,有金牌便是成功,沒有金牌便是失敗,這一點容易明白,但要是我告訴你金牌是虛的,以平常心作賽才是最重要,這才是一個較難懂的人生觀。

假若可以讓我重寫那篇文章的話,我會加上蘇軾的一首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互聯網上的是非都是『雪泥鴻爪』,我們偶然會跟網上的關係交錯,但不應過份介懷,正等如我們不會為雪地上留下的一道腳印而心傷一樣。假以時日,雪地又會回復舊貌,過去了的足印實在輕於鴻毛。回答各讀者的問題:互聯網是社會的趨向,不要因為外頭下著雪而卻步門前,也不能勉強自己在雪地上行走而不留腳印。一生人所接觸的事情數之不盡,總不能處處步步為營,為了一點瑣事而糟蹋了冬天的美,豈不可惜?

302

其他

在科幻故事裡頭,有一個稱為第五空間的地方存在,亦即是一個在『長』、『闊』、『高』及『時間』之外的幻想國度,小說家都喜歡把不能歸納的空間安置在這個地方,例如《第三類接觸》的外星人、《第五元素》中的神話、《異度空間》的靈界或《小叮噹》的八寶袋1等等。情況就像問卷上『其他』這一項,當我們說不上對某東西是滿意還是不滿意的時候,往往便有一個『其他』供選擇,既非滿意,亦非不滿意,這便是一個不可解釋的『第五類』區域,中國哲學稱之為『無』的境界﹝即無限﹞,雖然虛無,但確實存在。

我在《Program 鑊氣》裡曾經用過藍色的交通燈來說明以電腦的邏輯套用在現實生活上是有矛盾的,藍色的交通燈?也許你認為我是偏激了,我只想說明白現實世界是複雜的,不是非黑即白的布林邏輯可以理解得到,因為黑白之餘還有灰色,也有紅黃藍綠,它們到底是黑還是白呢?沒奈何便只得歸納為不能理解的『其他』類別,跟外星人、靈界及小叮噹的八寶袋看齊,這便是『為了遷就電腦的「智慧」而令我們變笨』的論點了。

舉一個例子,你猜在九零年的美國人口普查中,人口增長最快的是哪一個族裔?答案是『其他』,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九,比亞裔還要多。何謂『其他』族裔?當受訪者自覺並不屬於白人、黑人、原居民或亞裔,甚至唔黑唔白、又黑又白的話,他們都只能把自己歸納為『其他』。又舉一例,最近熱愛攝影,經常參與攝影會跟大師學習。不說不知,原來在攝影會裡頭混的不只是攝影愛好者,當中還有跟攝影師特別投緣的模特兒。正因為最靚的器材和最好的技術都在攝影會裡頭,順理成章便吸引了慕名而來的靚靚模特兒,兩者的關係可謂既微妙又合理。但若要跟攝影會的會員分類,因為模特兒不是攝影人之故,明顯地只能算成『其他』會員,而又有一種魚目混珠之輩為了『鴿女溝女』而常在攝影會流連,這一類人更是其他之中的其他,也是不能歸納為正常的會員。

任何事都有表裡兩面,外表是顯然易見的,但人只要稍抱一點陰謀論去看,內裡往往會有一種出乎意料的『第五類元素』存在。912你有去投票嗎?你選議員的準則是什麼呢?他支持民主、他跟中央有溝通、他為民請命等等,隨便也可以說出幾點。但他們參選背後的真正動機很可能跟上述的『政綱』無關,當中的利益、謊言、抹黑、政治壓力等等的『第五類元素』只是心照不宣。單單在一個行政議會裡頭,滿口為了香港好的成員各懷鬼胎,足夠構成了一場清宮權鬥的連續劇:一個『大限將至』的皇帝、一個原是熱門人選的皇太子因頻頻被『督背脊』而迫於下台、一個善於攻擊敵黨的七太子、一個跟上頭關係非比尋常的十四太子、但主角還是那位能幹但低調的四太子。這些事情在拉票活動上都沒有提起過,但中國經歷了百年動盪,我們不會否定政治權鬥的存在。

你愛你的妻子嗎?是不是單純地靠教堂裡頭的承諾便可以維持兩口子的和諧呢?一天,當你被問及『假若我同你阿媽同時都跌落水時你會救邊個先』的時候,你不難發覺原來連將軍澳某居屋單位內也可以衍生清宮式的權力鬥爭出來。在你當年說『I Do』的時候,你真的有想過愛與不愛的問題,但有沒有考慮過這項『其他』元素呢?

 

  1. 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對不能解釋的空間有不同的詮釋,《第三類接觸》是第三類、小叮噹漫畫用的是『四次元空間』,即『長』『闊』『高』以外的空間,該是三、四、還是五?大家都屬異曲同弓,不必過分執著。

301

挑燈夜讀

最近事忙,為免脫稿脫得厲害,找來一篇九零年寫的舊文,是小弟現存手稿中最早的一篇。雖說是十四年前的文章,但不代表小弟筆齡有十四年之久,事實上,中間有許多年都在遊手好閒,一篇文章也沒有寫。 — 韋信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