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協成咖喱雞引申出來的問題

問題從一段洗腦的舊廣告小調對白說起:『點解今餐又咁少餸架?淘茶,茶又凍。』網上找不到舊廣告片段,但經歷過八十年代的朋友仍然記得。然而,當中卻有多少人認識『淘茶』這個詞?起先是網上一個群組有東西免費轉贈,最吸引我的是楊協成咖喱雞罐頭,然後舊廣告那一句洗腦歌便浮現了出來。隨即引起了我的疑惑:什麼是『淘茶』?首先排除前人『亂填』歌詞,那相信是某年長的廣告人引用了一句舊方言,印像中自八十年代開始已經沒有聽其他人用過『淘茶』這個詞。

要了解『淘茶』,要先解決『淘』這個正字。因為既找不到原片,亦相信原片不會有字幕,只有從互聯網大神上著手。網上最多人寫的是『塗茶』,連楊協成面書專頁亦寫上『塗茶』,亦有人寫成『圖茶』。當然,在詞典上無論『塗茶』還是『圖茶』,均沒有收錄解釋。再查粵音 tou4 的同音字達 63 個1,亦不能排除是近似發音如『嚎茶』。從粵音去追查這個字的來歷可謂大海撈針,及後證實亦徒勞無功,原因是『淘茶』是一種方言,詞典裡並沒有收錄。

當放棄了從文獻上調查後,回想整個廣告在表達什麼?廣告是說男主人回家後發現『今餐又咁少餸』,最後要『加餸』開一罐楊協成咖喱雞罐頭,而兩件事中間有什麼選擇可以跟『茶』有關?忽然想起是否指男主人想倒茶入飯作泡飯?這個想法有點『大膽』,因為廣東人很少會把常喝的普洱茶沖入飯碗送飯,但日本人則有這個習慣,稱為『茶漬飯』。日本人的文化十居其九源自中國,這裡經常指出許多中國已失傳了的文化,往往可以在日本發現。

究竟以茶灌入飯跟 tou4 哪一個字會有關連?隨即想到『淘』,《漢語大詞典》解:『5. 以液汁拌和食物』。首先找到的是葉靈鳳一篇《茶淘飯》2,把這道失傳美食記錄得十分仔細。另一項線索是《粵語詞彙研究所》有如此記載:『用水、茶或湯「泡飯」,粵語叫「淘茶」、「淘湯」、「淘飯」等。』3正因為是方言,所以文獻記載不多,最早可以追溯至宋.王溥 《唐會要.光祿寺》:『夏月冷淘粉粥』。而在《維基百科》中,日本的茶泡飯最早的文獻記錄是《信長公記》4,大約在中國的明朝。要算茶淘飯最經典的文獻記錄是《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寶玉卻等不得,只拿了茶泡了一碗飯,就着野雞瓜齏,忙忙嚥完了。』可見當年的茶淘飯入得廚房、出得廳堂,並非窮等人家『少餸』才要泡飯。

假如正字/詞是『茶淘飯』,那麼『淘茶』這個詞序便有點問題了,因為是以茶淘飯,吃的是飯不是茶。例如古人在溪水中『淘金』,總不會寫成『淘水』。然而,中文往往有一種相反意思結構,最經典例子是『養病』(其實是從病中養好身體),都是約定俗成的緣故,只要受眾明白便可以了。

後記:楊協成咖喱雞兩句對白,相信是抄襲自五十年代粵語諧趣曲《口花花》:『今朝冇乜餸,淘茶茶又凍。餓到我肚空空,山票又冇得中。橫財難望碰,定必一世窮。』5

  1. 《粵音資料集叢》: https://jyut.net/search?q=tou4
  2. http://www.millionbook.net/xd/y/yelingfeng/lhdg/084.htm
  3. https://www.yuetlab.com/word/5bad89ca21db646fce94cb9d
  4.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hk/茶泡飯
  5. 大傻.馮玉玲:《口花花》.和聲唱片。 https://youtu.be/umQ1xoAcPSc

491

在楊協城的面書專頁上使用了『塗茶』。

將軍澳是記念哪一位將軍?

早前去過科技大學圖書館參觀,他們的檔案室有十分吸引的地圖館藏,其中一幅舊香港地圖尤其吸引了我駐足研究好一會。舊地圖最令我感興趣的是舊地名,可以追索本土地名在開埠前的原貌,用以了解名字背後的故事。當日令我最感興趣的一個地名是:Junk Town,其實就是今日的將軍澳。自己在將軍澳工作超過十年,一直對『將軍澳』這個名字百思不得其解,也沒太多記載『將軍澳』裡頭的『將軍』到底是誰。

將軍澳的民居歷史不長,所以沒有任何文獻記錄這個地方,將軍澳最早的村落 —— 坑口村 —— 已經是清代復界後的事1。然而,早在明朝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上已經標記『將軍澳』,原因跟早前提過的『春花落』2一樣,因為那是航海要道,更重要的是將軍澳乃是一處遇上颶風時的避風港,明《蒼梧總督軍門志》中亦曾標示『將軍澳可避颶風』,在《新安縣全圖》可見將軍澳是一個布袋型的天然避風港。在眾多資料顯示,將軍澳其實就是一個『Junk Town』(或譯『Junk Bay』),Junk 是帆船的意思,眾多帆船聚集的地方就是『Junk Town』,而剛好 Junk 跟『將軍』音近,或許『將軍』就是『Junk』直譯過來的。然而,這個說法只算是 too good to be true,因為『將軍澳』這個名字比『Junk Town』要早出現三百年,不可能『將軍』就是『Junk』。

『將軍澳』的『將軍』是誰?有一篇本地博文3歸納了六個可能性,其一是上述的 Junk 英譯,另外四個都跟『將軍』有關,一說是漢將軍李廣下葬於此,但李廣是隴西人,幹嗎老遠跑來南蠻之地下葬?此說不可信。另一說是南宋將軍,這個說法十分有趣,因為附近一帶的歷史最早確實可以追溯至南宋4,當時在佛堂門設下關口,不過區區一個小關口是否駐有『將軍』?此說亦不可信,當時廣東地區的『將軍』也許是坐鎮廣州的兩廣總督。另外兩位『將軍』已經是明朝末年或以後的事,出現時間比上述的明代地圖要遲,也就按下不表了。最後一個說法跟風水有關,因此處位於『將軍地』、『將軍走馬』與『將軍拔劍』三個風水格局,小弟不是風水專家,未知說法真偽,只是『將軍澳』這個名字本身已經說明是一個『澳』,即海灣,跟『山』沒有關係。再者,『將軍澳』這個地名跟後來的坑口村相差了起碼一百年,坑口村原居民是客家人,是朝廷復界後『輸入外勞』後建村的,跟什麼風水寶地沒太大關係。

  1. 見《曾令香港沉淪的遷界令
  2. 見《青衣與春花落
  3. 見《將軍澳地名初探
  4. 見《鰲洋甘瀑與西貢的關係

490

Map of Hong Kong, Surveyed by Capt. Sir Edward Belcher, 1841. 標示將軍澳為 Junk Town。
1595 年《粤大記》・廣東沿海圖,右下角標示『將軍澳』。
明.萬曆九年(1581)《蒼梧總督軍門志》〈全廣海圖〉節錄(重繪),標示『將軍澳可避颶風』。
1866 年《新安縣全圖》中有標示『將軍澳』及『坑口』等地名。

打咭街道系列:香港有趣的街道名

近日小紅書上有遊客專程到某些路牌上打咭,例如麥當勞道及快富街等等。然而,香港地比上述更有趣的街名多的是,只是外來遊客『唔識貨』,在此詳列數條有趣的街道名:

大強街 Power Street

位於北角的大強街前身是發電廠,發電廠英文叫 Power Plant、Power House 或 Power Station 都可以,這裡 Power 指電力,但當時師爺則直譯作『力量』,導至今天的『大強街』了。在大強街一帶其實有不少發電廠名字的『遺物』,附近有一條『電廠街』,也有一條『電氣道』(Electric Street),電氣道名字沒譯錯但卻可堪玩味,因為『電氣』這個詞一早已經失傳了。

『【電氣】電的俗稱。 清 酉陽 《女盜俠傳》:“顧荒村野店,暮色凄其,無術以脫其危險,心房震動,如觸電氣,耳為之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七回:“外國人常說雷打是沒有的,不過偶然觸著電氣罷了。”』– 《漢語大詞典》

廣東道 Canton Road

廣東道名店林立,陸客蒞臨一定會到這裡血拼一下。然而,這條街的英文名字是 Canton,意思是廣州,理應譯作『廣州道』。當然,以今天字譯來看,廣東或廣州並無不妥,但在一百年前,『廣州』這個地方遠近馳名,因為那是中國對外的唯一關口,商船要進入中國必需途經廣州。另一項歷史證明是開埠初期英國人十分喜愛採用城巿名稱作道路名,例如南京街、北京道、上海街、西貢街等等,但鮮有採用省份名子作街道名。

眾坊街 Public Square Street

眾坊街前稱公眾四方街,當中 Square 直譯了作『四方』。然而,去過 Time Square 的朋友應該知道 Square 的意思其實是『廣場』,是給街坊聚集的地方。如是者,Public Square 的意思十分清晰了,就是公眾廣場。另外,香港島也有一條 Square Street,一樣譯錯了作『四方街』。

皇后大道 Queen’s Road

故名思義,Queen’s Road 是香港其中一條最早期的主要幹道,名字獻給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皇,跟維多利亞港有異曲同弓之妙,而當時香港亦有別稱維多利亞城。然而,問題出於維多利亞實際是女皇而非皇后,師爺手文之誤,也許因為中國人數千年以來鮮有『女皇』這個概念(歷史上只有武則天)。話說回來,九龍也有一條太子道,英文名稱是 Prince Edward Road。其實 Prince Edward 後來也登了基作 King Edward,但未有記錄顯示太子道後來有提議改作九龍英皇道,也許是沒來得及修訂為 King Edward Road 時他已經退了位。

列拿士地臺 Rednaxela Terrace

最有趣的街道名字非列拿士地臺莫屬,英文名字是 Rednaxela Terrace。這條街名有趣的地方是 Rednaxela 其實是倒轉了的 Alexander,相信是記念一位名叫 Alexander 的英國朋友。但為何街名最終會被『反串』?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489

 

位於北角的大強街
位處尖沙咀的廣東道
舊稱公眾四方街的售樓書
位於香港島的四方街
九十年代有音樂人以『皇后大道東』名字作曲。
被『反串』的 Rednaxela Terrace

失傳了的文字:塾

每回到日本旅遊,總會有開心大發現,倒不是美食或新奇玩意,而是失傳了的古漢語。記得年前在車站廣播聽到『新』的日語是帶 h 音的 Shin,解決了我一直對於地名如 Shum Shui Po 譯名帶 h 字的問題,相信那是失傳了的中國古音1。也說過不知從那時開始,中國人掉亂了『酢』與『醋』二字,反而是日本人仍舊忠於原著;還有那個在中文接近失傳的『炙』字2。這一切源於一派學說:古舊的東西往往會遺留在外地,反而在發源的地方卻逐漸被忘記。

這次日本旅程,在火車上的廣告也發現了一個已經失傳了的古字:塾,但在日本則被發揚光大,尤其公開試臨近之時,滿街都是『塾』的廣告。在《漢語大詞典》對『塾』有這樣解說:

舊時私人設立的進行教學的地方。《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紅樓夢》第七回:“我們家卻有個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師的便可入塾讀書。”

原來早在戰國年代《禮記》已經有『塾』這個字,大概流傳至上世紀初為止。『塾』的意思是私人學堂而非正規學校,相等於今天的補習社。收費的私人學堂稱作『私塾』,不收費的叫『義塾』。日本大有名氣的應慶義塾大學,起源就是由創辦人福澤諭吉3在築地義教『蘭學』(即西洋學術知識)開始。

在日本,『學校』跟『塾』有分別,補習社不叫『學校』,普遍稱之為『塾』,而『學校』就是一般人理解的小學、中學、大學等正規學校。簡單而言,到『塾』上課,也許會幫助學子進入好的『學校』,但不能視為從正規學校畢業。然而在香港,補習社及正規學校都可以稱為『學校』或『學院』,導致有補習社以『學校』的模樣跟正規學校競爭4,此乃後話。

  1. 『新』的啟示
  2. 漢字溯源 –– 由日本菜說起
  3. 或許你沒聽過福澤諭吉,但一定看過他的盧山真面,因為他的頭像被印了在一萬円上。
  4. 灼見名家:高壓考試 標靶準備

488

日本私人補習社(塾)的廣告

中古鏡系列(五):老蔡 Sonnar 50/1.5

Carl Zeiss Sonnar Opton 50/1.5 on Contax IIa

最近跟朋友談起中古鏡,順道又重拾一下寫過的中古鏡頭心得。早在二戰前後,攝影界爭妍鬥艷,各展其光學技術,當時三大經典品牌蔡司、萊卡及福倫達,他們同期都對準 50mm/1.5(戲稱『標準鏡』)高速鏡頭巿場,分別是福倫達的 Nokton 50/1.51、萊卡的 Summarit 50/1.5 以及今次介紹的蔡司 Sonnar 50/1.5。然而,同期的 Summarit 50/1.5 則相對地給比下去,原因是此鏡有耀光情況2,相信是當年萊卡的技術缺陷,但『奶粉』卻美稱為:聖光3!正因為鏡頭有耀光情況,成象對比必然沒對家蔡斯及福倫達般優秀,記得當年提過有攝影發燒友會殺掉一枚 Summarit 50/1.5 來為 Nokton 改成萊卡的 M 接環1,鏡頭高下可見一班。我手上沒有萊卡 Summarit 50/1.5,但選擇了後期較傑出的 Summicron 50/24 作鏡評,寫過福倫達的 50/1.5,餘下再完成這支蔡斯的 Sonnar 50/1.5 鏡評,可以算是替中古標準鏡寫了一個總結。

Zeiss Opton 50/1.5 on Leica M9P

這支蔡司 Sonnar 50/1.5 是我的第一支 RF 鏡頭,當年是搭載在 Contax IIa 上一起到手的,也可以算是被『毒』的第一支鏡頭。這系列的 Sonnar 製作年份橫跨二戰前後,由 1937 至 1962 年為止,所以 sonnar 鏡頭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戰前的無鍍膜版本,寫上『Carl Zeiss』,戰後的版本是東德廠的『Carl Zeiss Jena』及西德廠的『Zeiss Opton』,第三個版本是 1953 年後兩廠共用的『Carl Zeiss』字樣。戰後早期東、西德廠的鏡頭仍然保持很高水準,所以不論是 Jena 還是 Opton 也是佳品。

Zeiss Opton 50/1.5 on Contax IIa with Fuji Reala 100

此鏡三群七片鏡片,共 11 片快門葉。正因為蔡司控制燿光情況比萊卡好,比較之下,蔡司成象較實,質感較強,顏色鮮艷,散景帶少許蔡司的奶化感覺,這其實是典型的蔡斯味道:柔中帶利。立體感沒有萊卡及福倫達般突出,整體上算平隱,是一枚性價比很高的鏡頭。然而,個人認為蔡司味道最濃烈的,還是搭載在 Rolleiflex 上的 Planar5,但可惜不能用在今天的數碼相機上。

Zeiss Opton 50/1.5 on Leica M9P

  1. 中古鏡系列(一):福倫達 Nokton 50/1.5
  2. Youtube : Vintage Zeiss Sonnar 50 1.5 vs Leica Summarit 50mm f1.5
  3. 中古鏡系列(四):萊卡聖光
  4. 中古鏡系列(二):萊卡 Summicron 50/2 Rigid
  5. 中古鏡系列(三):Rolleiflex 3.5F Planar Whiteface

487

談生肖

每年新年,總會有一點文化懸案要解決,上年說過《立春=元旦》這個話題,今年可以談一談生肖。是年是兔年,而生肖之首卻是人見人憎的 —— 鼠,而非『龍』或跟農民息息相關的『牛』,這一點你會否感到奇怪?當然不是『因為老鼠騙倒了貓而贏出賽跑』那門子的鬼話。要解釋生肖,要先由中國曆法說起,中國曆法以天干地支計算,由商代沿用至今,純粹由古人憑天文觀測而計算出來,其實十分科學。天干地支共分: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為一個循環1。十二地支是根據木星(太歲星)公轉一周為十二年而定。而『歲』這個字,源起亦是太歲星。

以干支紀年來說,是年是『癸卯』年。正常人對這兩個字都會感到陌生,除非是命相學家,更不用說二千年前大部分農民都是文盲。最令百姓簡單、直接、易明的紀年方法,就是代入常見的動物如鼠、雞、牛、狗等等。而今天跟十二地支對應的,其實源自彿教《藥師經》的『十二藥叉大將』2。十二大將是佛菩薩的『應身』(即化身),也就是說十二生肖中那十二隻代表動物其實源自印度彿教。圖一可見,十二大將中的佛菩薩的應身跟今日的十二生肖出奇地吻合,唯獨真達羅的應身是『獅』變成了『虎』,迷企羅的應身是『金翅鳥』變成了『雞』。當中毘羯羅的應身是『鼠』,小弟不是彿門弟子,唯有在網上抄一段關於毘羯羅的描述:

『毘羯羅大將 —— 此大將的本地為釋迦如來,是子年之守護神。通身青色,現忿怒形,頭戴「鼠冠」,右手下垂持三鈷,左手作拉右袖之形態。』3

毗羯羅是釋迦如來的應身,那理所當然是大將之首,對應為中國生肖的首位亦合理。剛好在奈良博物館找到一幅毗羯羅的圖片(見圖二),圖中清晰可見毗羯羅頭上的鼠冠。

結論是十二生肖源於中國曆法的十二地支,但借用了彿教的十二藥叉大將的應身,純粹因為『易記』。餘下的問題是十二生肖借用了彿教神明是從哪時開始的?維基百科指最早出現於先秦4,《漢語大詞典》則指至漢代才成形。假如十二生肖確實跟彿教的十二藥叉大將有關,那麼『最早出現於先秦』這說法不成立,因為先秦年代彿教並未傳入中國。中國彿教始於漢明帝夢見金人才大舉從天竺引入彿教,如此類推,十二生肖最早於漢代出現則比較合理。

  1. https://zh.wikipedia.org/zh-hk/干支
  2.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十二藥叉大將
  3. 藏密網
  4. https://zh.wikipedia.org/zh-hk/生肖紀年

486

 

圖一:十二藥叉大將。資料來源:維基

圖二:Twelve Divine Generals, Vikarāla 毗羯羅(奈良博物館

立春 = 元旦?

每年農曆新年(Lunar New Year)都有一個年經問題,元旦日是在正月初一還是立春日?究竟哪一天才是新年?其實顧名思義,新年就是新的一年, 節錄自 宋.吳自牧 《夢粱錄.正月》:『正月朔日(即正月初一),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而在宋代以前,只有『元旦』或『新年』,並沒有『春節』這個名稱。所以新年就是新的一年,跟春天不一定有關係,因為這是曆法問題,這要看看古時是如何去定義為『一年』。

早在戰國時代,中國人已經採用太初曆法,已計算出一年為 365 又 4 分 1 日,一月約為 29.5日。跟今天一樣,月份以月缺月圓的循環去計算。然而節氣乃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計算。簡單而言,初一是根據陰曆,而節氣則是根據陽曆,所以初一不可能(必定)會跟立春在同一日,除非把『新年』定義為春天之始,則另作別論。

而『一年』乃根據天干地支分為十二個月,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跟年份或時辰一樣,當中『子』月為歲首,子月朔日就是新年,但子月卻又並非大家所理解的西曆一月尾至二月尾(立春前後)的日子。子月其實是十一月,也就是在戰國年代,十一月初一才是元旦。後來戰國時代秦國的顓頊曆改了歲首在十月(即亥月)1,在杜甫《十月一日》詩便有提及唐代僚人新年是在十月初一(見《從杜甫〈十月一日〉談裹蒸糉》)。而現行的曆法是源自漢武帝的太初曆,自始元旦日便定在今天的正月初一,算來也差不多有二千年歷史。

回到近代,自從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的新年由中國的農曆正月初一改為西曆一月一日,而民國初年亦曾經有一段短時間把元旦改為西曆一月一日。所以說到底,元旦日是哪一天是由當權者決定的,我們這等蟻民在坊間辯論到底是初一還是立春,其實意義不大。

  1. 《晉書.律曆志下》:『暨於秦漢,乃復以孟冬為歲首。』

485

昔日.上水

近年常說,上水變了水貨區,舖租比美油尖旺區,許多老舖都被迫結業了。某日興之所至,到政府檔案室裡找一找舊上水照片,果然找到一批石湖墟的舊照片。據維基百科記載,上水石湖墟經歷了兩次大火1,第一次是 1955 年,第二次是 1956 年。照片中看見石湖墟有被燒過的痕跡,但未至嚴重到焚毁了整個墟,範圍大概是舊墟以北,即大概今日新康街(步行街)至油站一帶。那次大火焚毁了報德祠2,但嚴重程度未至於需要整個墟重建,看來該批照片是 1955 年第一次大火之後,及 1956 年第二次大火之前。

首先,在這批圖片中找到了何廣利,這家店舖今天還在符興街3營業,算來有七十年歷史。而當年的何廣利在哪?多得《鄉土學社》貼過文4 ,七十年前的何廣利位於郵政局旁,即今天麥當奴的位置。

圖一:七十年前的何廣利

第二幅圖片發現了南盛金舖,這範圍經歷過大火焚毁,但南盛金舖今天仍然健在,就是位於新豐路的南盛珠寶5。在南盛老金舖旁邊還有東盛老金舖、其昌金舖及天生鐘錶,那些店舖都已經不存在了。要找出這幅照片的位置倒花了點時間,最後要貼上上水面書群組去集思廣益,最大問題是位於南盛金舖那一列建築物早已不在,及後發覺在 1955 年第一場大火時被焚毁了(也就是說這幀照片拍攝於 1955 年大火之前)。

圖二:南盛老金舖(版權為政府新聞處所有)

圖片最大的線索是圖左出現『新生大酒家』的招牌,在另一幅圖片中見到在 1955 年石湖墟大火後的新生酒家,也就是說大火後那一列金舖被焚毁了。究竟新生酒家在哪裡呢?大約在十年前,因店舖結業裝修而重現了『東海酒家』的招牌6,跟圖片上的新生酒家機乎一模一樣,其實新生酒家就是後期的東海酒家,位置就是今日新豐路三和輪軚旁邊。當日新生酒家的建築物已經拆掉重建,幸好有谷歌地圖可以找回未拆卸前的圖片。有趣的是在圖右隱約看見『天祥』二字,天祥士多今天仍在原位,名字還是一樣叫『天祥號』7

圖三:新生酒家

最後一幅圖是 1955 年上水石湖墟的原貌,位置不太難猜,因為圖下的彎位仍在,就是今天新康街(步行街)及巡撫街交界。另一個最大的線索是圖左的建築物(見下圖五)今天還在8 ,露台的花紋跟七十年前一模一樣(見圖五綠圈)。另外發現了『原子影相』招牌(見圖五紅圈),位置大概是今天新康街新發電器行的位置。原子攝影院於 2017 年結業了,但招牌仍然掛在新豐路匯豐銀行樓上9,招牌仍然寫著『原子影相』 —— 七十年不變,字型還有七八成相似,可惜原子攝影館早已人去樓空。曾經有記者訪問老闆黃先生,道出了『原子影相』這個名字的由來:『鐵皮屋上有個窿,用嚟收原始天然光,「原始」諧音咪原子囉。』10然而根據照片,原子影相並非位於鐵皮屋,屋頂也不是鐵皮,而是瓦片,當然有可能瓦片屋頂同樣穿了洞,也有可能圖片所示並非原子影相的最初的位置,即是後期才搬進圖中的建築物。假如後者屬實,即原子影相的歷史還要推前幾年。

圖四:1955 年的石湖墟,今新康街及巡撫街交界。(版權為政府新聞處所有)

圖五:新康街的建築物(版權為政府新聞處所有)

  1. 見《上水石湖墟
  2. 見《曾令香港沉淪的遷界令
  3. 見谷歌地圖:https://goo.gl/maps/EaY5XoRYhmPqzNy89
  4. 見《鄉土學社》面書頁
  5. 見谷歌地圖:https://goo.gl/maps/LwkWpJfjpr5vdCKSA
  6. 見谷歌地圖:https://maps.app.goo.gl/Ue9JrDeyw2EKDTxA6
  7. 見谷歌地圖:https://goo.gl/maps/ACLocN5SwM6XNXqF7
  8. 見谷歌地圖:https://goo.gl/maps/1XUnovjqJTrcGLVY7
  9. 見谷歌地圖:https://goo.gl/maps/QgoJewgPZP13HKgc9
  10. 《壹周刊》〈咔嚓獵人

484

從《Travelin’ Man》MTV 看昔日的銅鑼灣

因為我比較老餅的緣故,車內慣常地播著兩個 TuneIn 電台,一個是七十年代老歌,另一個是六十年代老歌。某日忽然播起 1961 年 Ricky Nelson 的《Travelin’ Man》,或許香港人不認識這首歌,也不認識 Ricky Nelson 是何許人,但特別之處是歌詞出現了『香港』這個名字,另外其 MTV 還出現了香港的風景片斷。在短短幾秒的鏡頭下,發現這個香港十分陌生。前景是早被拆掉換上豪宅的虎豹別墅,而背景則是未填平作維多利亞公園的銅鑼灣。歌曲是 1961 年發行的,但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維多利亞公園早在 1954 年8月開始興建,那麼《Travelin’ Man》所採用的香港圖片實為『舊照』,比歌曲本身要再早十年。

在《Travelin’ Man》這幅截圖上發現了許多有趣的地方,順帶可以說一說銅鑼灣這個地名的由來。銅鑼灣的英文名字為 Causeway Bay,雖然中、英文名字都指同一個地方,但原來兩個名字背後的意思也不同。顧名思義,銅鑼灣指這個海灣本來的形狀似銅鑼,現時的銅鑼灣經過不斷的填海擴展,這個海灣早已看不見銅鑼的形狀了。然而在《Travelin’ Man》這幅截圖依稀可見未填海前的銅鑼灣是『窩』進去的海灣(見圖一),右邊可見弧形的海岸線(見圖一紅線),左邊被虎豹別墅遮擋了,但仍然可見半截海岸線。由此可見,銅鑼灣實為一個半圓形的海灣,所以得名銅鑼灣。

而銅鑼灣的英文名字 Causeway Bay 中的 Causeway,其實是英文名詞,在字典裡有收錄,意指海堤上的道路,那條海堤就是未填海前銅鑼灣的海堤。那條海堤路今天仍在,名字仍舊是 Causeway,那就是今日的高士威道(見圖一黃線),圖中可見當時稱作海軍球場的銅鑼灣運動場(見圖一藍線範圍),以及球場旁的皇仁書院(見圖一綠圈)。本來銅鑼灣及 Causeway 的意思並非一樣,但當銅鑼灣跟 Causeway 結成了中英名稱的等號之後,銅鑼灣道及 Causeway Road 便變成同一名字的兩條街道了,他們都是『銅鑼灣道』(見圖二)。看來當時的政府也沒有認真去處理這個街名雙胞胎問題,『求其地』把銅鑼灣道譯了作 Tung Lo Wan Road,Causeway Road 則變成了高士威道。

483

圖一:在《Travelin’ Man》MTV 裡頭發現五十年代的香港面貌。

圖二:兩條相同名字的銅鑼灣道。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一個『鬼』字玩到你殘

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套獨特文化,但自從五四運動之後,中國人紛紛去追隨西方科學理論,不論醫學、美學、工程、語言等等,都要硬塞一套西方理論入去。曾幾何時,當中國文化不能以西方理論去解釋的時候,便會被眨為『不科學』及『迷信』。中醫中藥就是一個例子,早二、三十年前坊間仍以『不科學』及『迷信』視之,幸好近年這種看法已漸漸改觀。

小弟十幾年前因興趣而報讀中國語文及文學,接觸到『漢語語法』 —— 簡單而言,是把一套英語的文法去套入中國語文入面,但以我的見解是:嘥氣!單單一個『鬼』字已經玩到你殘。

『鬼』這個字在漢語大字典裡的解釋為:『迷信者以為人死後魂靈不滅』,屬名詞,沒有第二個解釋。然而,日常在街頭巷尾所聽見的『鬼』字,其實大半並不使用本義。舉例說,『無錢用』意解為『沒有金錢可供花費』,但『無鬼用』卻不解釋為『沒有鬼魂可供使用』,意思是『沒有用』。那就是說,『無車用』、『無筆用』、『無紙用』⋯⋯ 等等,語法上都是『沒有 [名詞] 可以用』的意思,但『無鬼用』卻又偏偏例外。當這類例外經上出現於一個理論上的話,個人認為這套理論可以放棄。

值得一提的是,『無鬼用』中的『鬼』並不解作鬼魂。當這個『鬼』不解作鬼魂的時後,這個『鬼』字會變得十分鬼怪。舉例說,『無用』跟『有用』意思是相反的,但『無鬼用』跟『有鬼用』的意思卻一模一樣,我相信找來全球最頂尖的語法學者都解釋不到這個現象。

『鬼』字就算在自身中國文化上也有一種奇特的例外。正常而言,中國人都會避諱『鬼』、『死』呢類不詳的字,但奇在『鬼』在廣東話用法上卻很普偏,亦無明顯褒貶意思。舉一個例子:『今次測驗真係好鬼死淺喎』,又『鬼』又『死』,但說的人不覺有什麼問題,亦不覺句字有負面意思。

說起來,『鬼』字的褒貶關係十分微妙1,『鬼』字其實也有褒意的用法,例如鬼馬﹝源於『鬼脈』﹞、鬼才、生鬼、鬼斧神工等等。尤其是『鬼斧神工』,『鬼』的褒意其實跟『神』屬同等。而名詞 + 『鬼』亦有一種親昵意思,並非咀咒某人去死,例如稱呼人:衰鬼、小氣鬼、死鬼﹝老朋友﹞等等,只有親密的人才能冠此稱謂,尚可算褒意。

其實中國人對『鬼』仍然有避諱,只是廣東人保留了古語用法而已,對『鬼』字仍然用得很淋漓盡致。相反,普通話(一般被視為較現代的語文)在口語上『鬼』字的用法相對失色,相信是因為年月過去,許多傳統『鬼』字用法因避諱而棄用了。

  1. 余柳麗﹝2002﹞:《褒貶同詞的“鬼”》, 高等函授學報, no.6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