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

從前在我工作的大學圖書館裡,身後有一扇窗1。初來到的時候,窗外的那棟樓宇正在忙於拆卸,每天也搞得沙塵滾滾。幸好有一扇窗,把外頭的空氣給隔絕了,令大學裡頭保有一絲清新。樓宇拆了之後,窗外換了另一個景色,恍惚外頭的世界在剎那間變了臉。尚存的,幸好還有那扇窗。

往窗外望,右邊是一個公營商場,裡頭店子不多,卻是一個商業小戰場,今天還倖存的生意人,大慨可以跑來我校講授一堂 MBA 實戰課。舉例說,三年前,商場裡共有四家食肆,一家屬高檔次的海鮮酒家,往往只有月頭的日子才會客似雲來;一家大集團經營的連鎖快餐店及兩家茶餐廳。率先發難的是那兩家茶餐廳:其中一家的菜單竟然在一夜間自我增值起來,上面寫的,是原來只有飯店才炒的小菜,例如羊腩煲、腐乳炒通菜、鼓椒炆大鱔等等,附送白飯、湯、茶或咖啡,只賣三十元正 ── 一個飯盒的價錢;另一家,每晚黃昏過後,捧出幾個『發泡膠』箱,內裡儘養著魚、蝦、蟹等『生猛海鮮』,明刀明槍地跟酒家『搶』起『客』來。

然而,酒家也不甘示弱,午巿推出十三元一盒的燒臘飯,一於寧為玉碎、不作瓦全。減價戰首先失守的是那家連鎖快餐店,『三寶飯』的價格沒來得及『與時並降』,便關門大吉去了。茶餐廳旋即推出二十元一客的午餐接招。不久,連超級巿場也加入了戰團,推出十元附送例湯的燒臘飯盒。十元 ── 約一程『過海巴士』的車資,卻可以換來一餐溫飽,多麼荒謬的一個城市啊。但可嘆的是,竟然有人連這十元的飯錢也負擔不起,在超級巿場裡因偷飯盒而被捕2

說起那家酒家,他們的另一項策略是,在晚巿推出三十八元任食任飲免加一免茶介的『步飛』火煱餐,童叟無欺。說起來,那時候倒光顧過一兩次,四個人的飯局共有十雙筷子,每人各有一雙黑色的『公筷』及一雙白色的『私筷』,還有兩雙竹製的『公眾公筷』、是大伙兒用的。加上侍應廚子一律戴著手套、頭套與口罩。這種排場,可以比美當年慈禧太后用膳的盛況。問起老闆,三十八元的火煱餐是如何經營的?他輕描淡寫地說:『這年頭辦酒樓的,不是賠錢便是結業,只是賠錢總比結業好,起碼還可以養活著廿多位伙計。』人情味 ── 恐怕現代的營運學沒這個專用名詞吧。

跟商場相鄰的,是一所政府大樓,那兒一直是示威者的熱門地方3。不同的是,一直以來,示威的都是不滿政府政策的人,但那時候常來示威的,卻是政府自己的僱員。單以一個清潔工人來說,受聘的時候是月薪七千元,有福利、有薪假期、病假等等;後來因為管理不善,財政上虧損了,員工因為要『共渡時艱』而遭削至六千元;再後來,美其名『外判計劃』,卻繞一個圈另請一位月薪只有二千五百元的工人幹同一樣的工作4,沒有假期、沒有福利、甚至沒有生病的權利。問一個顯淺的邏輯:究竟這項『清潔』工作應值多少?庫房有錢的時候值七千?無錢的時候值二千五?在營運的哲學裡,部門的虧損是由工人來負責的嗎?

我欣賞當天站在政府大樓門外爭取工人權益的那些英雄們,他們幹了合約上所要求的工作,所以他們有權去爭取合約所應允的報酬。那似乎是合理的事,只是旁觀者都有一種幸災樂禍的心態,認為普遍香港人都曾被減薪、辭退的話,公務員便不應該倖免於難。老闆的剝削,倒變得理所當然起來,鳴呼!難道香港人的逆境求存之道就是要人 ── 同甘共苦?

對面的工程雖然完竣多時,但因空氣污染的關係,窗外仍舊矇矓一片5,大地籠罩著一層隔膜。誰都不敢打開那扇窗。

  1. 見《呼吸都市的空氣
  2. 見《向警求情﹕「我很餓﹐我想吃飯﹗」 36歲壯漢淪落街頭偷飯盒》,明報,2001-10-07 A1
  3. 見《維園阿伯與韋小寶
  4. 見《最低感情保障
  5. 見《一個矇矓的家

339

失控

昨日在新聞紙上讀到一則新聞。謂女人在夜店裡勾搭上一個男人,相相結伴到時鐘酒店偷享雲雨。一夜糊塗之後,飽嚐了獸慾的男人去如黃鶴;女人『瞓醒』後迷迷糊糊地跑了進便利店胡言亂語,喃喃的說被餓狼侵佔了肉體。事件驚動了警察叔叔並召來救護車,再被記者登了上港聞版。事前事後,可以用兩個字來歸納整件鬧劇 ── 失控。事前 IQ 失控;事後 EQ 失控,典型的女人。

『失控』是報章港聞版上出現最多的一個詞:交通意外因為汽車失控、自殺因為情緒失控、酒後犯罪因為精神失控、誤殺因為行為失控、伊拉克的局勢也是失控收場。可想而知,成王敗寇,不在乎閣下是否財雄勢大、不在乎是否精明老練,視乎能否操控著大局,上至前途、事業;下至行車時的方向盤、或甚老婆的舌頭等等。可嘆的是,並非所有事情都能控制的,天意 ── 便是其中之一。我們常說天意弄人,意謂某些事情原本在掌握之內,但無奈因為不可抗力的元素,令希望最終幻滅。我們除了怨天之外,還可以怨誰?

在《紅樓夢》開首的第一回裡,曹雪芹寫了一個故事:

卻說那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鍛煉之後,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得入選,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石頭畢竟是塊可造之材,原應可以成就大事,但無奈成了滄海遺珠。世事無常,誰知道為何女媧會不偏不倚地多造了一位候選人?誰決定哪一位該被青睞?為什麼他會落選?也許一概都是天意。最令人痛心的是,機會明明近在咫尺,卻又偏偏在掌握之外,恰像那被遺棄的頑石一樣。每個晚上,天上繁星點點,誰又願意去當那青埂峰下的孤魂?

338

嚴禁廢話

新巴近年推行『雋語篇』標語系列。在車廂內貼上了別具心思的雋語金句,例如『不煙者不罪』、『入一步海闊天空』等等。以廣告來說,該批金句確實能吸引注意,但卻敗於其意思含糊。畢竟廣告不同於警告標語,警告標語用於提醒用者的使用規則,而公營機構裡的規則往往就是法律。而法律所偏重的,就是要意思明確﹝見《Please be considerate》﹞。舉例說,『不煙者不罪』只說不吸煙者沒有罪,但沒有說明抽煙者是否違了規,這種模稜兩可的標語實在難以發揮其『警告』效力。更甚者,例如『唯長者與行動不便者請讓坐』﹝誰該讓座?﹞、『忍一時周圍乾淨』﹝忍什麼?﹞、『入一步海闊天空』﹝入什麼?﹞等等,字面上都沒有明確的意思,讀得人一塌糊塗。

成功的警告標語有兩種寫作方式。第一種是簡潔而直接地說出規則,例如:『嚴禁吸煙』。不論用者如何闡釋、如何咬文嚼字,意思都不會被誤解。而一般人最常犯的毛病是『懶↑』有創意地加鹽加醋,上述『不煙者不罪』是一例,另一常見例子是『為他人設想,請勿吸煙』。標語最大的問題在於句法結構。這是屬於前後句的因果關係,例如:『為了妳的幸福,我才願意放棄這份愛』,說明了為了頭一句的『因』,才導致後一句的『果』。同樣地,『為他人設想,請勿吸煙』兩句,是純粹『為他人設想』,才『請勿吸煙』。這是錯的,既然規例上寫明不淮吸煙,即使用者為不為他人設想,同樣不得吸煙。所以說,『為他人設想』根本是句廢話。

警告標語的第二種寫法,是剛才說過的因果關係方式,例如:『請勿吸煙,違者最高罰款五仟圓』。用以說明規例的嚴重性。有的則指明行動,例如『翻印必究』,即如發現盜印行為,必定追究損失及責任。常見的失敗例子如:『請勿停泊車輛,違者後果自負』。『後果自負』的意思十分含糊,既沒有說明『後果』的嚴重性,也沒有說明將會採取何種行動,加上與否,在字面上意義不大,理論上也是句廢話。然而,當閣下把私家車停泊在某某夜總會門前,惹來一群紋身金毛大漢高聲叫囂:『你夠 X 膽泊架車係處,有乜 X 野事你自己因住 …..』。『有乜 X 野事你自己因住』跟『後果自負』是雅俗之別的同義句,是否也算廢話?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視乎閣下的膽量﹝或勢力﹞多大而定。

337

以愛改造心靈

教宗病逝,全球 200 多位政界及宗教領袖聚首梵蒂岡,連意想不到的宿敵都來了,唯獨中國沒派人參與。梵蒂岡跟中國的關係,不會比與會的伊朗或敘利亞更差,既然中央缺席,相信並非『不獲邀請』,反而是『主動不參與』居多。據外交部的聲明表示:『中方已對教皇去世表示了哀悼,在目前情況下,中方不會派團。陳水扁赴梵出席教皇葬禮,他的真心目的是,借機在國際上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動,這是我們堅決反對的。』說明了在政治正確的大前題下,凡有陳水扁出席的場合,中方一律不會參與。

這段聲明﹝似乎﹞顯示了強國的姿態、維護了一國的尊嚴,但在各國領袖的眼裡,中央只是在發小家子的脾氣。看一看,東正教、回教和伊朗的領袖都來了,甚至願意跟宿敵以色列同座一席,那才是當領袖的氣量。在國際視野之內,兩岸『問題』算什麼?猶太人跟教廷的恩恩怨怨可以追溯至一千年前十字軍東征的時候,血流成河,從弓箭長矛打到戰機導彈,因宗教而起紛爭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但看在教宗所宣揚的愛與和平的份上,紛紛放下積怨出席喪禮。只有中國因為那區區五十年的兩岸爭拗而鄭重其事地發一段聲明說:『總之佢黎我就唔黎。』實在丟盡了十億中國人的面子。

外交部不派人出席喪禮是可以理解的,事關整個教廷都不是共產黨那杯茶。教宗遺願:『以愛改造心靈』,一個『愛』字感動了不同宗教、不同族裔的領袖,和平地共處一堂。唯獨中國人的管治哲學並不相信教宗所推崇的『愛』,49 年之前靠軍力建國、49 年之後所依仗的是權。所以任憑閣下翻爛了整部《毛語錄》,甚至近代的《四個現代化》及《三個代表論》,也找不出半句說話提起過『愛』。在黨的統領下,『天大地大,沒有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哪有毛主席來的親。』世上所有愛都要讓路。當聖經說要『愛你的仇敵』,毛主席卻說:『敵人擁護的我們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擁護。』以愛改造心靈?Come on,除了溝女時拿來哄哄小女孩之外,中國人的『愛』早被當權者嚇得魂飛魄散了。

336

泰莉與麥可

美國佛羅里達州植物人泰莉‧斯基亞沃安樂死事件擾攘十三日,終於以死亡告終。雖說死者已矣,但安樂死的爭議仍未告終,雙方對生存、人權、道德各持見解,並不是一時三刻便可以達成共識的。小弟對泰莉事件不持任何立場,因為安樂死本身蘊含著許多不能解釋的疑團:

  1. 究竟腦幹死亡後是否仍算活著?
  2. 人權有沒有賦予人死亡的權利?
  3. 泰莉死後的世界會否比當植物人幸福?

畢竟泰莉是一位植物人,生與死於她來說是完全麻木的。但有誰想過麥可﹝泰莉的丈夫﹞的感受呢?九零年,他的妻子不幸離去了;十五年後,他再次痛失摯愛。不同的是,她第一次走的時候很突然;第二次卻非上天的意思,而是由麥可掌管著她的未來、一段沒有靈魂的愛情、一具沒有生命的軀殼。直至那心力交瘁的一刻,他拔去了泰莉的維生器,結束了她的夢魘、結束那長達十五年的沉睡。

感人的愛情故事都帶一點無奈,不論是楊過與小龍女因身中劇毒而分開十六年,還是因巨輪翻騰而令露絲與傑克陰陽相隔。泰莉與麥可之間的緣份也是因命運的無常而開始,至痛苦的決擇而終結。十五年來,不論麥可、泰莉的雙親、安樂死的支持和反對者,沒有人曾因此而快樂。蒼天弄人至斯,那些虛構的電影 / 小說橋段實在是微不足道了。

335

《殘酷一叮》

話說近期公仔箱裡最高收視的三個節目是《大長今》、《繼續無敵掌門人》及《殘酷一丁》,前者屬外購劇,後兩者是典型的胡鬧加蹂躪加明星效應。《殘酷一丁》取材自美版的《American Idol》﹝或英版的《Pop Idol》﹞。前者旨在胡胡鬧鬧,務求找一個翻版 William Hung 來娛樂大眾,而後者著重參加者質素為主,評語雖尖酸刻薄卻句句到肉。以節目方針而論,兩者的製作取向有明顯不同,《American Idol》以專業評審為骨幹,參賽者以歌藝取勝,童叟無欺;相比起來,《殘酷一丁》則屬膚淺的製作,出線準則非能者而居之,整個節目旨在譁眾取寵,嘻嘻哈哈,參賽者何時被『叮』走?誰能出線?都隨主持人的喜好而定,沒有一定準則。

《殘酷一丁》與《America Idol》之別,印證了兩地電視節目在品味上的不同。粗製濫做的港式比賽 / 頒獎禮一直是電視台硬塞給觀眾的精神 junk food。單以樂壇為例,各大獎項便足已令觀眾眼花繚亂,究竟《我最喜愛的男歌手》、《最受歡迎男歌手》、《最具人氣男歌手》、及《全球華人最受歡迎男歌手》之間有什麼分別?大型的選美會及歌唱比賽也不見得十分專業。看一看評審團的名單,當中包括富商、名人、闊太、電視台姐仔,模不清他們是在揀新抱、情人、還是在尋找自我影子?評審專業欠奉,節目自然缺乏認受性,觀眾絕對有理由相信這是電視台精心籌備的一場 show,多過真材實料的比賽。

跟《殘酷一丁》相對的是鄰台的《百萬富翁》,一個高收視但沒有明星、沒有歌舞、單純以知識換取報酬的遊戲節目。這說明了電視觀眾並不一定都是庸俗的,只是電視節目在主導著觀眾的品味,亦即是電視機播什麼東西、觀眾便看什麼。這間接反映了『慣性收視』的弊病,但更重要的是:觀眾是別無選擇的。

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電視台不長進,觀眾沒必要逆來順受。若要兒女長得聰明靈俐,建議不宜多看無聊的胡鬧節目,應該裝上收費電視,觀摩一下國外﹝或內地﹞的高質素節目,免得兒女出外留學之後,朋輩已經在談論石油與政治的千絲萬縷關係的時候,令公子/千金卻仍然遺留在 William Hung 階段,不難令香港仔蒙羞。

334

《豪情》

最近看了《豪情》這部電影,算不上是自己喜歡的一部戲,但難得的是劇本寫得完整,不像二流港產片般粗糙堆砌,屬於用心的作品。以片中的兩段感情為例,故事大綱寫古天樂及陳奕迅各自擁有一段美滿的感情生活,後來因『工作』關係而移情別戀。劇中兩位男主角都是聰明能幹的大學畢業生,背後的兩個女人﹝何韻詩及應采兒﹞同樣是有情有義、善解人意、漂麗慧黠的女孩子。在兩段近乎完美的組合下,要加插兩個風塵女子來介入,劇本的難度可謂相當高。三流的劇作家大概會安排一段矇矇矓矓的一見鍾情戲,再加一個男主角神魂顛倒、目瞪口呆的鏡頭,胡胡混混地敷衍了事,觀眾都成了騙局裡的羊牯。

《豪情》的故事,編劇或多或少希望表達他對現實社會的看法,所以劇情必須要令人信服。故事首先描寫陳奕迅是一個單純的青年人,當遇上『技術』了得的何超儀後,便迷上了這種低俗的歡愉,導致女朋友離去。後來浪子回頭了,重回何韻詩的懷抱,這令我想起多年前的新聞人物陳健康先生,在人物性格及際遇上都有異曲同弓之處。相比陳奕迅,古天樂的角色比較理性,最後能令古天樂著迷的是令人模不透的周麗淇,大概是一種如酒般愈釀愈醇的感覺,跟何超儀可謂兩個極端,該特點早在夜店猜枚時已經表現得一清二楚。

最近有網友跟我討論美與藝術之間的關係,簡單一點說,表面上的美是否等於藝術的美?許多朋友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然而,藝術所包含的領域並不局限於視覺,而是更超然地,是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感情交流,這種感覺不能言喻,只能夠矇矇矓矓地從作品中意會出來。所以一幅相 sharp、一篇小說文采華麗、一幅畫畫得真,若然缺乏了作者的感情交流,都不能算藝術。

要了解藝術的美與表面美其實不難,就像《豪情》裡四位女主角的分別一樣。何韻詩、應采兒、何超儀及周麗淇都美麗,但前兩者所扮演的角色都只屬於一種凡俗的美,單純地溫柔、體貼、標緻,統統流於表面上的條件。當周麗淇出現後,她就像蒙羅麗莎的微笑一樣,給古天樂一種似笑、非笑、捉摸不定的神秘感。假如應采兒是一壺清茶,周麗淇就是一瓶醇酒,予人愈飲愈醉、愈飲愈著迷的感覺,這就是藝術。

每位藝術家在初打開藝術之門的時候,很容易會走入了『快感』的歧途。朱光潛博士在一篇《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對美感與快感有如下解釋:

『… 從我們的立腳點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別的。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口渴時要喝水,喝了水就覺到快慰;腹肌時要吃飯, 吃了飯也就覺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於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飽食、暖衣的快感同為實用的,並不是起於『無所為而為』的形相的觀賞。至於看血色鮮麗的姑娘,可以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如果你覺得她是可愛的,給你做妻子你還不討厭她,你所謂「美」就是祗合於滿足性慾需要的條件,「美」就祗是指對於異性有引誘力的女子。如果你見了她不起性慾衝動,祗把她當作線紋勻稱的形相看,那就和欣賞雕或畫像一樣了。美感的態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佔有慾。在實際上性慾本能是一個最強烈的本能,看血色鮮麗的姑娘而能『心如枯井』的不動,祗一味欣賞曲線美,是一般人所難能的。所以就美感說,羅斯鏗稱金的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對於實際人生距離太近,不一定比希臘女神雕像的價值高。…』

快感跟美感同樣都是感覺,但前者只是為了『實際要求的滿足』而提煉出來的低俗情慾,跟藝術不可混為一談。《豪情》中的何超儀就是這類型的角色。

333

妳找到真愛了嗎?

『你找到真愛了嗎?』兩位女讀者在一周之內不約而同地問了相同的問題,一位三十歲、另一位十五歲。表面上是詢問,其實是在懷疑著:究竟世上有沒有真愛?真愛到底是什麼模樣的?不同年齡的人對著相同的問題,心態其實有別:一種是期待,另一種則是無奈。

有說真愛像鬼魂,談論的人多,但見過的人少。這說法只對了一半,道理很簡單,因為我會慶幸遇上真愛,卻絕不盼望『撞鬼』。說是對了一半,因為少年人都是貪玩的一代,當中不乏好奇的朋友喜歡夜棎鬼屋、玩碟仙。少年人對戀愛的態度其實都出於好奇,遇上某某青靚白淨,便隨即鬼影幢幢起來,問:『這是否就是愛?』激情過後,又好像不外如事。鬼屋牆上的陰森也許只是自己的影子,心儀的那位男孩子其實又口臭又沒品味。整個少年歲月最終沒見過半隻『貞子』,也未遇過像『鐵達尼號』般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歲月如梭,究竟世上有沒有鬼魂?有沒有真愛?

三十歲後的真愛不是鬼魂,而是《望夫石》的故事,時間都浪費了在期待之中。他,還是沒來過。三十歲後還在盼望真愛的人是該著急的,眼看青春像初秋枝頭上的乾葉逐片枯黃、凋謝,剩下來的幾根灰綠,只是零零落落地掛在孤樹上,究竟上天應允過的春天會不會來?也許明天會來,又或許其實早來過了。回想起來,大地好像曾經溫暖過,細雨綿綿、楊柳依依,只恨當初沒找緊那短暫的滋潤去開花、結果。三十歲了,他還會再來嗎?

332

榕與庸

我家附近有幾株老榕樹,長得一臉鬍鬚,大概有幾十歲了吧。從前有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栽種一株樹比栽培一個人容易。但時移世易,今天要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地培植一株樹似乎比養活一個人更加困難。據說在一九九四年紀錄的全港三百六十多棵冠軍樹,十年後死了接近六十棵,倖存的,不少像大埔林村那株許願樹一樣,其實只剩半條『樹命』。所以說,那幾株老榕樹有幸得享天年,必定需要天時、地利與『樹』和:

  • 天時 ── 老榕樹不是吉祥物,求極唔靈,沒被成千上萬的善信圍堵祈福,臂膀也不用掛上一千幾百個寶碟,老人家鬚根清靜,得以安享晚年。
  • 地利 ── 老榕樹位處偏僻,不會妨礙地產商發達,也不會被路政處修路工人掘去兩條樹根,一株樹齊齊整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 樹和 ── 老榕樹天生賤貨,不會有偷樹賊千里迢迢跑來把它砍掉再偷運出境。

最近有消息傳出特首請辭,熱門候選人曾司長倒算眾望所歸。但細讀這陣子的新聞,發覺一個奇怪的現象:曾司長從來沒有為自己拉過票、沒有政綱、甚至沒有為其參選意向而表過態,極其量只是『唔好玩喇』及『會諗壞心腸』。曾蔭權之心雖然沒說出口,卻是路人皆見,甚至明示暗示,『荒死你唔知』。司長的曖昧,正因為中國人的政治生態跟香港的榕樹一模一樣,愈出位、愈有利用價值的候選人便愈容易被人砍掉。要在仕途上飛黃騰達,必先證明自己沒有天時、地利與人和。因為中國政壇的暗箭特別多,儘管有像林村許願樹般的神仙後台,卻還是被陰損得半死不活;就算能幹得像羅漢松,也隨時會被人糊裡糊塗地拉下台。最終可以平步清雲的,往往是個深明權術的『榕』才。

中國政壇的遊戲規則禍害深遠,生存之道在於『大智若愚』。問題是,領導人究竟是真愚還是假愚?神州大地上的蟻民便只能賭大細。董建華執政七年多,當年受江前主席的力挺而上台,不得不佩服他拉關係的政治能力。但以管治而言,他只能算是大愚若智的榕才,七年以來的風風雨雨,香港人都輸了。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已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意謂有用之樹難享天年,不祥的人得以存活,究竟誰真正無用?誰真正不詳?莊子早於四千年前已經看透儒家政治的疲弱,信不信由你。

331

養生之道

香港人有兩種嗜好是西方不能理解的。第一種是『飲茶』,把它翻譯過來說 drink tea 不太貼切,說是 breakfast 也略嫌詞不達意。從字面看,『飲茶』就是把茶喝進肚裡的意思,但背後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實非筆墨所能形容,例如香、濃、清、淡、水滾茶靚,一概只能心神意 會,不能言喻。再把『飲茶』的定義伸延至茶樓早點一盅兩件的話,『飲茶』便更加令人費解,因為茶客們並不完全為了充飢,也不為了解渴,總之找個地方嘆下 茶、看看報、吹吹水、撚下雀、食個包,花十元八塊便可以消磨一個早上。依經濟學而言,這個舉動根本不乎合成本效益,因為消費者﹝茶客﹞的生產值幾乎等於零、賣方﹝茶樓﹞也是吃力不討好,完全違反了資本主義的成功哲學。香港人雖說金錢掛帥,然而,清早的茶樓卻依然興旺,香港人對飲茶的鍾愛,在一派快餐文化的西方國家眼中,當然是莫名其妙的。

另一種令西方人嘖嘖稱奇的嗜好是『太極』。太極是什麼?功夫不像功夫、舞蹈不像舞蹈、運動不像運動,譯者丈八金剛模不著頭腦,只能勉強直譯作 Tai Chi。太極的要點在於節奏,要是打四十五分鐘的話,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剛剛好打足四十五分鐘才算合格。太極的節奏邏輯是永遠不能在 MBA 課程裡學到的,因為資本主義崇尚快、靚、正,太極拳則正好相反。

飲茶與太極令西方人費解,原因它們都是中國傳統的養生之道。養生這個名詞,又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它不單是悠閒的意思,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修行,是身、心、靈、欲全方位的保健之道。飲茶與太極所練就的,不是生理上的滿足,而是一種耐性的鍛鍊,一頓只需二十分鐘的早餐偏偏要花兩小時,一套只需十分鐘的太極拳卻要慢吞吞地耍足一小時。當人的生理時鐘調節得比較閑靜之後,人便變得隨和,多了忍耐,少了急躁,身邊事也自然不會去斤斤計較。

養生之道,不是邏輯、數理、科學能夠理解的,在權利場中打滾的朋友更加不會明白。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