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作為圖書館員,我比較抗拒書本多媒介化。說清楚一點,我不反對圖書電子化,但抗拒為文字配音、變成動畫、甚至拍成電影或電視劇。原因是美學上有一種距離論說1, 謂讀者與作品之間需要相隔一段想像空間,隨著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歷閱與思維,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讀者想像下,『再做』出來的形象與感覺都會有所不同。然而, 當文字變成多媒介後,楊過的『容貌清秀,雙目靈動有神』 經某男明星演譯過後,在千千萬萬的電視觀眾心裡頭都被規範成黃曉明的模樣。作品的想像空間被局限起來,甚至被再創作者﹝導演、演員等等﹞所誤導。

舉一個經典例子 ── 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此曲本來是蘇軾的《水調歌頭》再配上流行曲調,加上鄧麗君感人演譯,可算經典金曲之一。然而,想一想,旋律及歌聲帶給你什麼樣的 感覺?優雅?閒適?和諧?浪漫?但原來《水調歌頭》所表達的是一種鬱悶的情緒。開首便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已經指明不見『明月』,而借酒消愁,無語問蒼天。明月是什麼?是故人、情人、公義、功名等等,總之鬱鬱而不得。再讀下去,『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亮照著樓閣,穿過門窗,照著滿懷心事而失眠的人。再下去:『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裡有一股莊子哲學味道,謂人類渺小,既控制不了月亮 的陰晴圓缺,也掌握不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概嘆的,當然不是快樂的來臨,而是阻止不了離別的事實,不應有恨。再讀下去,『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許多 人誤解這是對戀人的祝福,大概都是拜鄧麗君所賜,只是當蘇軾寫這兩句詞的時候,身旁沒有『明月』,正值『無眠』,又概嘆人與人之間的『悲歡離合』,詞句間 充滿對遠方人的懷念,對『千里共嬋娟』的殷切渴望。

所以,給《水調歌頭》配上優雅閒適的曲調,恰像給一夜暴發的鄉下粗人披上一套 Giorgio Armani 西裝一樣,聽起來總有一點格格不人。

  1.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心理距離&variant=zh-hk

398

塞車

塞車。前、後、左、右都是車,不能動。

為什麼會塞車?因為修路?因為交通意外?還是發生了其他事故?總之,我被前面的車子塞住了,前面的 車子又被它前面的塞住了,再前面的車子又被它前面的塞住了 ……. 這是一個困局,進退不得,可以做的,只有等待。這是一個不幸,是我的不幸,也是幾百位被塞在這裡的趕路人的不幸。因為大家下一步要幹的事情被拖延了,或許某個會議被迫取消、某項生意也許因此而要告吹 …….

塞車是一種宿命,因為某個意外正不偏不倚地發生在這個時間、這個地方,所以我便被塞住了。簡單來說,是宿命選擇了趕路的人。或許人其實可以走其他的路線,要不是自己選擇跑進這個圈套裡,這個宿命還是可以避得開。錢鍾書說過:有些地方,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卻想出去,說的就是這種困局嗎?要不然 ….. 乾脆在這裡掉頭算了,犯不著大家都在同一個地方虛耗著光陰。

走吧!轉動方向盤,踏一下油門,轉迅間便可以擺脫這個困局。只是人真是個奇怪的東西,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留在困局裡頭?其實你我都明白,留在這條路線上,純粹因為這才是去目的地的方向。人的確悲哀,雖然可以擺脫困局,卻擺脫不了方向,勉強離開,只會跟目的地背道而馳,這 ….. 根本於事無補。難到大家就甘願沉默地去盼望嗎?

我不能夠永遠呆在一個地方,人生永遠需要從一個地點走到另一個地點。活地亞倫說過:愛情就像一條鯊魚,要不斷向前游 ……

397

舊雨舊事

老店 wchu.com 失修已久,歸因究底,一字總結:忙。自從轉職至現公司後,一直未能抽空打理網站,無奈人在生活面前,也不得不要屈服。幾年間,手記荒廢了,轉了版面,為的是方便;行山網亦沒來得及更新,害得朋友還以為小弟已經變成自閉老人。早兩天收到一位網站訪客來鴻關心,想不到一個連主人也沒光顧的網站,竟然還有人來留連,而這封電郵亦令我決心為網站修葺一下。老店裡主要收集了回流之後的日誌、手記及相片,活脫就是一本個人的近史。要整理,免不了要把十年來的大事小事重溫一片,只是人生總有起落,並非每一件往事都想回顧。

有時候覺得,回憶有如一座圖書館,往昔的片段,零零碎碎地分類在不同的角落裡。有的地方,你會經常去留連,去反覆回味;然而,有意無意間,總有一個角落你會刻意迴避。也許有些故事,你以為早已淡忘,卻又無意間在書架上遇見。薄薄的封塵,把裡頭的故事一字不漏地記存了下來,一頁一頁的回憶片段又再湧到眼前,感覺真實得觸手可及。剎那間,分不清楚是人進入了回憶?還是回憶變成了現實呢?只是,書後印上的借閱日期,卻說明這段緣份已早過了賞味期限,回憶總該屬於過去的。試問我可以再借閱過去嗎?可以,但卻又何苦?

396

再別蟬鳴

小時候跟爸爸到石梨貝水塘晨運,聽見從四方而來的蟬鳴。我問那是什麼聲音,爸爸說那是蟬的叫聲;我再問,什麼是蟬?他隨手指著一株老樹,說依附在樹上有一種昆蟲,每逢夏天的清晨,都會引頸歌唱,那便是蟬。我順著他指著的方向看,只見粗壯的樹幹、茂盛的綠葉,卻望不見蟬的蹤影。

後來有一天,爸爸如常地晨運回來,但手上卻多了一個透明膠袋,裡頭盛載著一件黑黝黝的東西。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說,他捕了一隻蟬,隨即把手上的東西掛到窗戶上。我趨前看,裡頭有一隻姆指大小的昆蟲,困在那密封的塑膠袋裡,奄奄一息的動也不動。蟬,不再叫了。我覺得那隻小昆蟲著實可憐,便為此而不識好歹地哭了一日一夜。鬧至午夜時分,爸爸承諾把它放歸大自然去,我才安心地去睡。

自那次以後,我學懂了蟬跟蟬鳴是兩回事。在一個天色清朗的夏天早上,到郊外的樹林走一趟,你可以隨處聽見蟬鳴 ── 那美妙的天籟隨風而至,像是大地的合唱團,詠唱著快樂的歌。然而,人可以擁有蟬,但未必可以擁有蟬的歌聲,因為蟬鳴是蘊藏在天地之間的一種愛,給你遇上了,你應該盡情地去享受、珍惜,卻不能夠擁有。時候一過,蟬鳴隨大自然的更替而消逝,大地漸漸變得沉默。秋葉凋零,雨雪霏霏,那一刻,你多渴望可以留得住時間,留住蟬鳴。

395

時差

每次到外地旅行回來,總有筋疲力竭的感覺。記得幾年前一次台灣之旅,四天旅程,回來後需要靜養兩星期才把元氣恢復過來。無他,香港人都是忙碌的一群,連旅行節目都要排得密麻麻,比工作還要累人﹝見《龜兔賽跑》﹞。我一直主張旅遊應該是較悠閒的,最近認識一位朋友說鍾情油輪旅遊,直乃知音人也。

每次回到紐約,我都刻意不太安排節目,這次也不例外。反而是紐約舊友頻頻問我要到哪兒遊玩,免得冷落了這位旅美稀客。記得有個不太冷的早上,我選擇漫無目的地在曼哈頓散步,由中城盪至上城大都會博物館,前後共四十多個街口,細味中央公園的景致。沿途冬意濃厚,大道兩旁滿是脫光了葉的禿樹,活像嶙峋的老人們,每天清晨相約在公園裡訴說舊事。

這次紐約之旅,最累人的還是時差的問題,或許是小弟的體質特別遲緩關係,不論在美國還是香港,總是避不過在白天『烏眉恰睡』,晚上卻又『眼光光』睡不著。感覺有如手提電話的電池般,本來是早上儲滿了電上班,晚上倦極而休。但因時差問題,儲電的時間搞亂了,早上上班時只有百分之五十的精神,午後已經亮起百分之二十的警告燈,黃昏後更呈現臨近乾涸的狀態。母親見及,還是早早開飯,及早讓這隻倦鳥回家去。

註:執筆之時,東方才剛出現魚肚白,回來已經一星期了,晚上還是難以入睡,唯有胡亂找些東西來寫一寫。

394

人、牛蛙、黃道蚜蠅

年前,拿了微距鏡頭到尖鼻嘴拍下一輯蜜蜂特寫照,並興高采烈地拿給龍友們欣賞。誰不知,朋友看後哈哈大笑,說小弟擺了個大烏龍,把玩了大半天的那隻小動物根本不是蜜蜂,學名稱作黃道蚜蠅,跟蒼蠅屬同科,鬧了一個笑話。

黃道蚜蠅長得像蜜蜂,完全是基於適者生存﹝Natural Selection﹞的生態公式下產生出來的品種。記得大學時期唸生物課時解剖過牛蛙,碩大的身軀,腦袋卻只有筷子頭般大小,極其量只是一個中樞神經系統,只能對周遭萬物作出本能反應,根本不能夠思考。這種本能反應足以令牛蛙懂得在危險的時候避開,在安全的情況下休息及覓食。若然牛蛙遇上了黃道蚜蠅,在本能上只道是蜜蜂而不去打擾它們,黃道蚜蠅就像披上狼皮的羊,每天得以在虎口下偷生。

動物世界是單純的,它們對這種本能是百分百服從的,所以牛蛙及黃道蚜蠅都可以在同一處土地上共存。然而人是懂得思考的動物,萬事卻因為一個腦袋而變得複雜起來。你何曾見過牛蛙會坐在一旁煩惱:『今晚食乜餸好?』但人卻會因為粵菜吃多了而想轉換口味,跑去嚐嚐日本菜。正因如此,人一生總得要經歷一兩次食物中毒,才算得上是完人。假如人只憑本能去生存,少了要求,少了選擇,生活能否變得簡單?煩惱又會否相對地減少呢?也許人真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明明垂手可得的幸福不懂得去爭取,卻偏偏要到蜜蜂群裡到找黃道蚜蠅,沒來頭地去碰上一鼻子灰。摩菲定理﹝Murphy’s Law﹞說明:『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均會出錯。』歸根究底,都是人類犯賤之過。

393

節日

朋友說要給我介紹一位女伴,並說她個性比較『傳統』,意思是她熱愛中國習俗及文化。聽罷,童心一起,考了她兩個關於中國節日的問題:

  1. 中國節日中,有哪兩個節日是依太陽曆法1來推算的?
  2. 農曆單數重數的日子都有一個特定的節日,例如一月一日、三月三日2、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及九月九日等等,當中有沒有玄機?

第一條問題比較容易,反而是太陽曆及月亮曆的既念比較陌生,但朋友是外國人,農曆一詞英語譯作 Lunar Calendar,就是月亮曆的意思,他反比一般香港人更明白這個既念。節日依太陽曆法來推算,簡單一點說,就是這個節日每年都在西曆的同一日出現,而非農曆,原因西曆是依太陽曆法計算的。這兩個節日是清明節及冬節,尤其是冬節,為一年中日照最長、黑夜最短的日子,意思是經過這一天後,大地將逐步趨向復甦,這種天文現象跟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有關,當然要依太陽曆推算。

第二條問題其實沒有答案,原因內地學者並沒有對這個現象作過深入研究,只有日本學者池田溫曾經發表過一篇較有份量論文而已,但論文並沒有對該現象作出結論,我們只能歸咎於巧合,或當時朝廷對節日的規範。值得一提的是上巳節﹝三月三日﹞,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的節日,即是集體淋浴的日子。宋代以後,中國人漸趨保守,集體沖涼這樣大逆不道的事,當然要步向式微了。然而,日本的女兒節及東南亞地區的潑水節仍然遺留著當留年上巳節的影子。

說罷,我轉頭問朋友:『三月三日,她會不會跟我一起「祓除畔浴」?』朋友瞪了我一眼,並謂以後不再跟我介紹女朋友云云。

  1. 太陽曆:http://zh.wikipedia.org/zh-hk/%E9%98%B3%E5%8E%86
  2. 上巳節: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8%8A%E5%B7%B3%E8%8A%82

392

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禾稈草

前陣子很愛看國家地理頻道的《Air Crash Investigation》,現代商業化的紀錄片拍攝手法,往往把許多複雜的問題簡化成顯淺的道理,觀眾不需要懂得飛機結構都可以成為專家:原來維修技師把不合尺寸的螺絲釘上到機身上,當飛機爬升到三萬五千尺高空時,當然會抵受不住壓力而解體。不知不覺間,一件複雜的墜機成因,變成了連牛頭角順嫂都懂的問題,其實是導演有意無意地把觀眾引入一個既定的結論裡頭,但看的開心,何樂而不為?以管理學的角度看,一件重大事故,除了是前線人員的疏忽外,也可能是管理、營運、財政上等問題。只不過人總愛偏向捨難取易,必定是一口不合尺寸的螺絲釘緣故,為何要把問題複雜起來?

1997年6月25日俄羅斯一艘無人駕駛太空船意外撞上了和平號太空站,太空站損毀嚴重,最終迫令俄國政府終結和平號太空站計劃。查究之下,意外由太空人手動操作太空船接泊太空站時失手,導致太空船失去控制。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俄國經費不足,器材嚴重老化及缺乏維修,太空船接泊工作最終由電腦改為人手,令意外發生的風險大增;然而,經費不足又應該歸咎於前蘇聯解體,經濟崩潰、國家陷入財政危機種種原因。其實太空人的接泊操作失誤,雖然是導致意外的直接原因,卻不是主因,也不是構成整個和平號太空站結束的原因,在此之前,太空站已經出現不少嚴重事故,那次意外極其量是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禾稈草,當問題積累至超出了可以承受的極限時,最終成了嚴重事故的導火線。

最近朋友提起吳三桂與陳圓圚的歷史,問陳是否真是導致明朝覆亡的禍水。我說,當時吳三桂鎮守山海關,關外滿州人虎視眈眈,而中原明室則已經被李自成攻陷了,吳三桂即將面臨腹背受敵的情況。這位『明將』只要腦筋清晰一點,也知道已經無『國土』可守,只不過他既不想投靠滿州人,也不想投靠那位闖賊。吳三桂一直猶疑不決,直至李自成拿下他一家大小作為要脅,那就成了吳三桂背上的最後一根禾稈草,開關聯合滿州人反攻李自成。這種推測似乎比單純的『紅顏禍水』更切合當時局勢,除非吳總兵是笨蛋一名,那麼明朝則活該滅亡。只是要把一個朝代滅亡的緣由歸咎於一個人身上的確簡單,可以把局勢、環境、政治、民心、軍隊士氣等種種因素忽略起來,『總之係女人累事』,這也是小說及野史最感興趣的材料,假如沒有陳圓圓這個人,這段歷史豈不變得興味索然?

391

圖書館削資故事兩則

金融海嘯下,高教界削資風暴重臨,開支審批逐步嚴謹,經常被上頭提醒要『應洗得洗』。是年經費大抵上是名存實亡了,原因是以現時的『購買力』而言,經費一定不會如期花得清。其實削資本身並不是惡夢,大不了一分錢一分貨,但怕的是上頭要削資之餘,還要求保持服務質素,這才是問題所在。以下是兩件四年前發生在別館的故事,以博一粲:

  1. 話說管理層要求買書要以實用為大前題。實用者,實有人用也。管理層翻開舊賬一查,乖乖不得了,過去一年新購入的圖書只有十分一曾使用過。理論上,經費的十分之九算是浪費了。管理層大發雷霆,嚴令要追究採購推薦人﹝Recommender﹞,並要求來年的新書使用量要達百分之百。這一來,教師們都不敢推薦新書了,連館長也不願去接手這件燙手熱芋,採購部著實頭痛。其實,上頭的邏輯很簡單,即是告訴大家下期六合彩只要買開出的六個數字好了,不要買其餘四十三個號碼,明白嗎?假如新書使用量真的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的話,大家改行去開書店好了,幹嗎還要留在圖書館幹活?後來,每當這家圖書館有新書上架的時候,總會有位神秘的羅賓漢讀者借出每一本新書,新書使用率大大提高,管理層眉飛色舞,圖書館吁一口氣,大團圓結局。
  2. 話說電子資料庫供應商大多都是外國公司,每年動輒數百萬元的訂閱費需要以外幣交易。
    一天,館長問:『為什麼部分電子資料庫的年費比預算貴那麼多?』
    採購部答:『因為最近美元疲弱,港元兌歐羅/英磅大大蝕底。』
    館長問:『那麼,當兌換價格便宜的時候,為什麼你們不預先買入一些外幣?』
    採購部:『……』
    幸好這項建議沒有落實執行,否則圖書館員以後要全職炒外幣。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