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量化

英語 digitization,可譯作電子化,也可譯作數字化或數位化,意思上全部可行。上文題為「生活數字化」,原想寫 quantifying,誰不知卻寫了digitization,如今鵲巢鳩占,只好另起題目「生活量化」。

前陣子,我館一提起量化﹝quantifying﹞ 便聞風色變, 同事們為了一個工作表現指標而搞盡腦汁,盡量把工作表現安排在一個指標內,吃力之餘,不禁問可行性有多大?前文述及,電腦學一早否定了生活量化的可行性,問題在於現實並不能量化,許多事物只存在於潛意識的評估,不能歸納於數字的評審指標上,例如「有幾靚仔?」不能量化、甜酸苦辣不能量化、喜怒哀樂不能量化等等。簡單一點,好與壞本身便不能量化,某某人品好,某某工作勤快,往往只能憑感覺,不能量化。

香港人大都不懂人工智慧學,硬把所有事情量化,到頭來苦了的是平民百姓,實例如下:

  • 中一男女統一派位,但兒童心理發育學問並不能跟考試成績一般地量化;
  • 公務員減薪百分之一多一點,但損失了的士氣不能量化;
  • 教學只重公開試成績,香港教育變了填鴨,以競猜考試題目準確為號召的補習社則其門如市,學生都死記硬背,失去的求知欲、創意等都不能量化;
  • 個人成就以月薪﹝或身家﹞來衡量,最成功的是 Superman Lee,熱門的大學學科分別為電腦、MBA、會計、律師、醫科等等,不能以「錢」來衡量成就的職業頓時變得卑賤。

是日下班後,遇見某位同事,言談間謂新設的工作表現指標有如金剛圈般把人套得透不過氣,損失了的工作樂趣不能量化、多了的工作壓力也不能量化,害了的最終也是基層的小職員。

44

體重溝女法

某日下午,在健身院內碰上健身教練,職業病作祟下,又評論起韋信身上的膩肉來。事實上,健身大半年來,心肺功能大幅改善,身型卻十年如一,歸根究底,還是太喜歡吃之故。近來注重飲食,許多煎炸食品都避而遠之,也漸漸改變飲食習慣,但惜成效未見。

周遭親友灌輸了一堆減肥學問,但偶有疑問,究竟科學減肥法能否協調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常想,人並非一部汽車,不可能每天都加同一種無鉛汽油,加滿二千卡路里去工作。聽說有愛美人仕不吃晚飯、戒肉、戒澱粉質等,以生活質素換取體重,韋信還未能接受這個心理關口。

調節飲食是減肥的第一要訣,但最揀飲擇食的是法國人,又鵝肝又蝸牛又魚子又紅酒,但不見得法國人胖;美國多「肥佬」,但飲食簡單得很,牛扒加薯蓉或漢堡包加薯條,比起廣東人的四餸一湯實屬小巫見大巫;日本人飲食簡單,偏偏最「肥」的都在日本,聽說相撲手甚得女性歡心,往往女明星都愛跟他們談戀愛,韋信驚訝體重原來也可以「溝女」,真羡慕。

42

雀局

僑居美國的華人,生活簡單,卻一點也不寂寞,每逢周末,總會找來一班親朋戚友雀局聚會。成年人數最好是四的倍數,若然某位朋友仍舊單身,俗稱『突腳』,少不免被人借題發揮。遇上某某生日或畢業等喜慶事宜,必然借故大搞一番,雀樂無窮。試過某某小兒牛一,生日宴會 大概有十五分鐘唱Happy Birthday,三十分鐘晚膳,其餘十小時花在麻雀檯上,至於那位剛好八歲的「所謂」男主角便在「不得外出」的大前題底下自行找節目。

一直以來,對麻雀不甚抗拒,聚會總不成要一班成年人捉波子棋或「你眼望我眼」地瞪上一個晚上,只是對於年青一輩來說,少不免有點「Leung」,曾經引進過大富翁的玩意,好處在於不限人數,但遊戲的時間長短不能隨心所欲,有點美中不足。

近年回港,發覺香港人忙得有點離奇,類似的聚會只在大時大節才有,疏遠一點的親朋也許一年也見不上一面,有人說身處異地的人寂寞,其實香港人更寂寞。

38

Take It Easy ﹝下﹞

凡事放鬆一點,是韋信的座右銘,頭一次聽見是大概九六年左右,與友人剛合資了一家小學校,那時候事業壓力大,休息時間少,右眼球爆了微絲血管,視覺因血污而受損。眼科醫生見韋信還是「後生細仔」,以「不葯而癒」方式治療,臨行前總結了一句:「凡事放鬆一點,Take it easy。」以人生哲理融入醫學的醫生實屬難得一見,自此韋信深信 Take it easy 能改變人生。

第二次是閱讀醫生作家曾繁光的作品,曾為資深精神科醫生,心感香港人壓力大,多患精神病,作品以樂觀注入生活小節為主,讀後若有所思。

第三次因連續有相熟的親人,因放不下心結而罹患精神病,韋信以一句 Take it easy 來開解身邊人。

Take it easy 說難不難,真正能辦到的人不多,執著地把不如意事放在放大鏡下看,正是精神病的前奏,勸籲活在經濟低迷的香港人,還是一句 Take it easy。

37

Take It Easy ﹝上﹞

香港這地方,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然而香港人卻不懂得放鬆。近年經濟不景,當不順景的時候,人總愛把每樣雞毛蒜皮的事情放在放大鏡下看,局外人卻「得啖笑」。最近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某人在九十年代經濟起飛的時候,斥資數十萬元給妻子搞高檔玩具的小生意,兩口子一個高薪厚職,另一個專責小本生意,數年間開了兩家分店,比起一般平庸的 「打工仔」富有得多。一次金融風暴,給他們從天堂打進了谷底,因位高而成為首批被裁的管理層、高檔玩具生意一落千丈、住屋成了負資產、生意及樓宇按揭均成 為銀行的最大貸款顧客。近日按捺不住,找了某位『高人』指點迷津,然而卻令本已心灰意冷的他更加迷茫,「高人」謂其氣色不佳,這兩年不可賺超過六萬元的橫財,否則大禍臨頭。案件來到我的頭上,並替他找出了兩個方案:

一﹞據香港政府的薪酬趨勢指,香港人的「薪水」有明顯下降,不用「高人」來提示香港人普遍氣色不佳,要指點前路迷津,該找董健華看看。

二﹞戒賭,或以後多於六萬元的博彩獎金,全數撥歸韋信所有。

以韋信愚見,凡事放開看,才會清楚一點,每一個人也可以做到,不一定要老花眼。

36

聯合國英語

旅美多年,英語還萛過得去,然而,最覺得自豪的是練了良好的耳力,不論夾雜了哪兒口音的英語,小弟也能聽懂一二。紐約大概是全球人口最複雜的城市,每年也有成千上萬的新移民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因不同的語言背景影響關係,每種人也會創出別樹一格的英語來。從前在圖書館從事行政雜務的工作,職務上需要跟所有員工溝通關於人事及薪酬問題,上述問題都屬於最棘手的一類,任何跟金錢有瓜葛的事項,當時人大都面紅耳赤地理論一番,太初上司安排不諳英語的韋信來擔當此職務,實有其高明之處。然而,這卻給予了小弟許多練習的機會,尤其跟外地人『鬧交』的功力更爐火純青。

回港以後,因身居要職,相關職務自然地有人代勞,但一樣面對聯合國英語,原因圖書館學甚為冷門,大多需要『浸過咸水』的認可學歷,同事大多海外歸來,順理成章地吸收了他國的方言來。現時隔壁的兩位同事,一位帶了一口『柯屎』﹝Aussie﹞英語的澳洲回流港人,另一位則從英國回來,帶了一口『女皇』英語﹝Queen’s English﹞,加上本人的美式英語,大家用英語交談起來,相信會是一個笑話。例子一則,

英國人問:『Can I talk to your ‘clerk’?』

美國人答:『You can’t talk to my ‘clock’.  My clock can only speak tic-tok-tick-tok….』

說起聯合國英語,不得不提港式英語。港人的英語並非源於殖民地時候的半桶水英語教學,卻是回歸後港人將勤補拙,努力地跟菲傭學習後再融入自我文化的結晶品。話說某日午膳時,聽見鄰桌的婦人跟其菲傭通電的一段說話,節錄如下:

『拿!妳熄時 PM 就威貨咪當時爹喎!』﹝英譯:You wait for me downstairs at 6 PM﹞

『冰打時摩咭就得架喇』﹝英譯:It is fine to bring the small car (cart!) with you﹞

『妳為咩爸架下』﹝英譯:Will you remember?﹞

『係咁喇,拜拜』﹝不明白此句是跟菲傭說的還是要跟電話道別﹞

各種英語,唯獨港式英語最令人摸不著頭腦。

35

有幸有不幸

最近到訪過一個網站,網主以一幅拼圖作版面設計,在每一小塊的拼圖上,都劃了一幅代表喜樂的圖案,意謂當生活上的小幸福連 結在一起後,便變成人生的大幸福。充滿心思之餘,還表達了網主對人生的樂觀態度。也許韋信年紀老邁,總是領略不到網主那一份常樂的境界,總覺得人生的拼圖,總該有苦與樂,總不成每個生活的小節都隨自己的意願而走。人生的拼圖應該像國際象棋的棋盤一樣,黑白相間,有幸有不幸才對。以近一星期為例:

幸福:每天接載上下班的巴士線,改用冷氣巴士
不幸:網站停了 ASP 支援功能

幸福:在甲骨文課上,學會了 SQL 之餘,還發覺網站增加了 MySQL 支援
不幸:甲骨文課換了一名男老師

幸福:朋友紛紛逆市轉工,事業另上高峰
不幸:韋信在工作上的問題,看來毫無解決的跡象

幸福:海外的親友相繼來電問候近況
不幸:據說紐約現正流傳著韋信結婚的謠言

幸福:S 百忙之中抽空來電
不幸:來電時碰巧手提電話缺電,不能通話之餘,卻偏有來電顯示

世事如棋,千變萬化,人生本該如此。

33

我們都老了嗎?

不知不覺,定期健身維持了近四個月,體能上應該比剛回港時好。健身院的好處在於「方便」,方便於四季如春,空調經常維持於七十度﹝華氏﹞,也不怕日曬雨淋、也方便於可以隨時休息,或甚中途輟學,回家去也。然而,健身服務因太方便關係,一般被笑為「華而不實」,肌肉騰騰,卻沒什麼耐力,說耐力,卻遠及不上瘦骨嶙峋的非裔馬拉松選手。

韋信自覺健身後該有成效,一口答允了早前的大東山之旅,雖然狼狽有之,卻自信可再走畢全程。昨日,堂弟相約踏單車,全程由沙田大圍至大埔,來回騎了五小時,相比在美時的體質好多了。從前我家有兩部單車,卻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原因,我騎不了兩三個街口便上氣接不了下氣,要宣告退役。

話說昨日單車之旅,連體重輕我一半的堂弟也自覺力不從心,是我們都老了嗎?我說這是都市病,一般人工作時間長,工作性質也漸趨少體力勞動,累積下來,體力也因年月而下降,有時間該多做運動,這是經驗之談。

27

杏林常客

韋信自少體弱多病,大多是氣管方面的問體,小時候大概每隔兩個月便看一次醫生,每逢春季秋季的冷暖交接期,總會害一場大病。最厲害的一次要算十六歲那年得了肺炎,需要每天打一支消炎針,不間斷地打了一個多月。旅美期間,氣管上的大小毛病,忽然變得消聲匿跡,只有間歇性的流感。

最近認識了一位年紀相若的朋友,如我一般,體質比一般的年青人差。更甚的是,她是位吃錯了一塊豬腩肉也會食物敏感入院治療的人,認識她一年多一點,留院了三次,大病不計其數。跟某同事茶餘飯後提起,忽然被冷言一句:『為何她總會在約會的時候才入院治療?』唉!誠實的說話總是令人討厭的。

26

住家男人

這陣子,父母回美渡歲後,家裡只有自己跟大哥二人,儼然成了住家男人,然而,這樣的生活卻非首次,自十七歲那年移居美國後,每年總有一半時間獨立生活,那時候新移民,沒太多零錢,學會了打掃洗衣煮食,生活不太難過,只是時會悶得發荒。

三十歲人,朋友大多離家自住,遇上老婆沒空或甚不想煮飯的時候,或多或少也成了住家男人,這是現代男性的另類『幸福』,個案比比皆是。話說某日晚上,碰巧在電梯內遇上住在隔鄰的兩位鄰里,同樣是卅來歲的年輕人,同樣手挽著外賣飯盒乙個,同樣相對苦笑。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