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杜甫《十月一日》談裹蒸糉

端午節期間母親大人身在美國,是年沒有自家製的廣東糉吃,唯有到超級巿場買現成的糉應節。一個人吃著裹蒸糉時,忽然專業病發作,為什麼裹『蒸』糉是蒸的1?明明所有食譜都是『烚』,未聽聞過糉是蒸熟的。翻查資料,裹蒸糉最早可以追遡至唐朝,見杜甫《十月一日》詩曰:

有瘴非全歇,為冬亦不難。夜郎溪日暖,白帝峽風寒。蒸裹如千室,焦糖(亦作『糟』)幸一柈。茲辰南國重,舊俗自相歡。

既然唐代已有『蒸裹』,那麼一千五百年來『裹蒸糉』這個名字便沒有變更過,而千多年前的糉子應該是『蒸』熟的。小弟曾經錯誤地認為古時『蒸』和『烚』二字同義,原因在某些媒體報導中見過『浸水蒸製』這個詞2。後來找到『烚』的本字其實是『煠』,在《漢語大詞典》中,『煠』解作『把食物放入湯或煮沸的油裡弄熟』。最早見於北魏《齊民要術.素食》『當時隨食者取,即湯煠去腥氣。』由此可見,『煠』和『蒸』二字並存了千多年,而裹蒸糉(而非裹『煠』糉)在古時確實是『蒸』的。

說到這裡,本來裹『蒸』糉的研究已經 close file。然而,再仔細研究杜甫《十月一日》詩時,發覺內容頗堪玩味,發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線索出來。首先,詩名《十月一日》,為什麼不是五月五日?是杜甫看錯了日曆嗎?當然不是,詩的前段已說明正值寒冬之時,剛過去的端午節則熱得要命。這件事要由《十月一日》創作時的背景說起,杜甫晚年在夔州(今四川奉節)過著退休生活。那時候的杜甫,有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登高》,狀況其實不太好。夔州位於中國的四川省,是靠近外族的邊陲地方,杜甫接觸到少數民族僚人新年吃儍子的習俗3,後來這個習俗隨著僚人遷移到西南部,時至今天,越南人還保留著新年吃糉子的習慣4。也許你會問,為什麼新年會在十月一日?那是因為當時僚人還沿用秦朝的顓頊曆5,而『秦以冬十月為歲首』。翻查資料,各地吃糭子習俗的月份也有不同,正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吃糉子不一定在五月,而糉子其實跟屈原沒有太大關係6

《十月一日》詩中,最重要的兩句是『蒸裹如千室,焦糖幸一柈』。翻查典籍,似乎沒有太多解釋為何『蒸裹』會如『千室』(即千戶),假如解通了裹蒸糉本來是蒸熟的話,可以想像糉子一排一排地放在蒸籠裡,確實像許多屋子並排在一起。而『焦糖幸一柈(解作盤)』,有朋友戲言問:那是不是 creme brulee?巧合地,跟法式焦糖燉蛋(的焦糖面)確實有親戚關係。有說《十月一日》的『焦糖』是『熬飴糖』7,即煮溶了的糖漿。最近內地網紅李子柒的一條新片中就有淋糖漿這個步驟 8,要注意的是李子柒的故鄉其實距離杜甫晚年居住的夔州不遠,看來這個習慣在四川已經流傳了千多年。而在另一位台灣朋友的網誌中9,說起雲南人吃糉子的習慣,也說當地人愛以『紅糖熬漿,放一勺玫瑰糖,蘸粽子吃』。今天在香港茶樓點一條糉子,總會伴隨一碟白砂糖,這個習慣看來可以追遡至一千五百年前了。

  1. 指由生糯米煮熟的步驟
  2. 九龍城足料裹蒸糭大大隻 83歲師傅:唔死咪做多兩年囉
  3. 在“十月一日” 尋找人生的“時間美學”
  4. 維基百科 — 越南新年
  5. 維基百科 — 顓頊曆
  6. 「粽話」千年:粽子起源和屈原可能完全無關?
  7.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8. 我小时候吃过的传统笋壳粽子,你那有吗?
  9. 「粽」有千言萬語 更與何人說!
內地網紅李子柒一條關於糉子的視頻中有淋糖漿這個步驟。

474

為什麼中國象棋有象?

中國象棋裡頭有隻棋子十分有趣,那隻棋子就是『象』。大家有沒有想過中國象棋中為什麼會有『象』這隻動物呢?要知道棋盤儼然是戰場的縮影 −− 兩軍對壘,有將、有帥、有車、有馬、有砲、有兵、有卒,但是『象』從來不是中國人會拿來打扙的動物,除了象牙會用來製成名貴雕塑品外,我想不起象在中國文化歷史中有任何位置。那麼中國象棋中的『象』從何而來呢?這個問題要追溯到象棋的源頭:恰圖蘭卡。

原來全世界的象棋都源自印度1,印度象棋首先傳入波斯,名叫 Shatranj,後來輾轉西傳至歐洲,成為今天的國際象棋。而中國象棋在恰圖蘭卡出現後三百年左右,因為唐代開通了與波斯交流的河西走廊而傳入到中原地帶,開始出現以恰圖蘭卡為藍本的象棋 −− 寶應象棋2,那就是今天中國象棋的鼻祖。大家應該知到大象在印度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而印度人也常用大象作為戰爭武器,所以『象』這隻棋子在恰圖蘭卡已經出現,名字叫 Gaja,走法跟中國象棋的『象』一模一樣,都是斜行兩格,可謂忠於原著。

既然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源於恰圖蘭卡,我們不難發現兩者擁有相似的地方,例如馬及車(Rook)的走法基本上一樣,步兵(Pawn)跟中國象棋的兵卒都是只能逐步向前進攻,不能後退。然而,比起相同之處,我發覺中西象棋的差異更有興味,可以窺棎出兩地文化特別的地方。首先西方國家沒有大象,所以『象』這隻棋子被淘汰掉,換成了教皇(Bishop),可見基督教對西方文化有重大影響,這現象完全反映在棋盤的演變上。另外,中國象棋的『仕』也十分忠於原著,也是向斜走一步,在印度的恰圖蘭卡稱為 Mantri,類似中國的丞相。因為中國象棋的『王』被降 Grade 為將/帥,而丞相職位比將軍要大,所以順理成章地,丞相也要被『降職』,而中文裡頭的『仕』指官,泛指文官,論語有云:學而優則仕,就是中國象棋裡頭的『仕』。然而,在國際象棋裡,Mantri 則演變為『皇后』這隻棋子,這個變化十分有趣,因為東方文化父權色彩甚為濃厚,象棋裡頭所有棋子都是男性,但西方象棋裡卻冒出了獨一無二的女性角色 −−皇后(還要是一枚重要的棋子),恰恰說明了兩地文化的差異。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turanga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寶應象棋
現存在紐約 Brooklyn Museum 的古度印象棋 Gaja(象) 棋子。圖片來源:Brooklyn Museum

464

漢城 vs 唐人街

到日本旅遊,常常會遇見傳統中國文化的痕跡,小弟曾經在《『新』的啟示》中說過『新』的發音仍然保留了舊有的『h』音,就是一例。箇中原因是傳統文化往往因為本土政治、社會等種種變遷源由而逐漸消失,反而傳統文化則在外地被保存了下來。今天,我們再研究幾個日本漢字,來看看它們背後跟古代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就是『漢方』、『唐揚』及『中華料理』,當中的『漢』、『唐』及『華』其實都代表中國。『漢方』就是中國的(醫藥)方劑,『唐揚』指中國方式的炸物,而『中華料理』就是中國菜。

使用『漢』、『唐』及『華』,並非日本人專美,外地僑胞常會自稱『漢人』、『唐人』或『華人』,所以從前中國人在外地聚居的地方都叫『唐人街』,今天大多都會改稱華埠。然而,不說不知,唐人街從前也有採用過『漢』這個字,那就是今天南韓首都的舊稱 — 漢城。記得十年前漢城要改稱首爾時,曾經經歷過一場不大不少的外交風波,但南韓政府堅稱該國從來沒有替首都訂立一個正式的中文名字,有輿論說這是南韓政府去中國化的舉動,因為漢城原意是中國的附屬城巿的意思。那麼我們來翻一翻書,看看古籍裡如何敘述『漢城』:

《唐書》卷二百二十‧列傳第一百四十五‧東夷

『高麗,本扶餘別種也.地東跨海距新羅,南亦跨海距百濟,西北度遼水與營州接,北靺鞨.其君居平壤城,亦謂長安城,漢樂浪郡也,去京師五千里而贏,隨山屈繚為郛,南涯浿水,王築宮其左,又有國內城,漢城,號別都。

高麗國(即今天的韓國)的漢城早已在唐代出現。然而,除了高麗國的漢城外,也曾經出現在北方的遼國:

《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契丹

『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可乎?」諸部許之.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後魏滑鹽縣也.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漢人安之,不復思歸』。

在《鄭開陽雜著》卷五也提及

『京外儒生逐日所讀及其師職姓名簿‧録藏於禮曹每科舉後‧所訓儒生中及第三人或生員進士十人以上者‧加階○祭服、朝服、公服‧一依華制‧○每四時八節‧日及季夏‧土旺日‧鑚木改火‧○遺失小兒‧漢城府本邑保授‧願育人官給衣料』

當中對『漢城』的解釋更為詳細,可見因為『所得漢人多矣』,才需要建立漢城以令『漢人安之,不復思歸』。而在漢城之內『一依華制』,可見漢城就像今天的唐人街,不論高麗國及遼國,都是華人聚集的地方。至於漢城從何時開始變成唐人街呢?下回再說。

在日本的藥房,經常看到帶『漢』字的中成藥。
唐辛子就是辣椒,字面上指來自中國,但學者認為辣椒其實源自南美洲,西方商人經中國傳入日本。
在舊航空公司廣告中的南韓首都舊稱『漢城』。

463

『新』的啟示

在《港鐵路線圖趣談》裡曾經提及一件事:

為什麼『深』、『水』的譯音要加上 h?本來『深』譯作 Sum 不是很好嗎?卻沒來頭被寫成了 Shum。相同譯法在上水 (Sheung Shui) 及沙田 (Sha Tin) 等地方也出現,但黄大仙的『仙』卻是 Sin,而不是 Shin。這個原因沒有可靠的典故,但有學者認為從前的居民讀 s 音都漏風,所以都要加上 h 音。

這個論點一直只能夠維持在假設階段,得不到證實,因為在留聲機發明以前,遠古的發音不可能被記錄下來。

然而,早前因公務到了神戶一敞,因為酒店就在新神戶站旁邊,每天無論乘搭地鐵或高鐵(JR)都會聽到廣播說『已抵達新神戶站』。當中日本語新神戶的『新』,正正就是帶『h』的『Shin』,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新大阪站,同樣讀作『Shin Osaka』。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 Shin 其實是源自古漢語,也就是說從前我們的祖先讀『新』的時候,的確帶『sh』讀音。

日語的漢字讀音和今天的粵語屬同一源頭,都是源於魏晉南北朝時南朝人的口音1,所以許多日本漢字發音都跟粵語十分相似。然而,今天粵語的『sh』讀音已經退化了,只有在地方譯名中略見端倪。情況就像今天年輕人的懶音習慣一樣,『國』 (gwok2)往往讀成『角』(gok2),或者『過』(gwo3)讀成『個』(go3),當中的 w 讀音,相信將來也會消失。

曾經有學者提出,當語言離開了本土之後,傳統的語音反而會在外地被保存下來,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粵語,今天大部分的粵語發音仍然可以依據《廣韻》拼音,而《廣韻》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隋唐年間。另一個例子是英語,原來美式英語比英式英語還要古舊,美國喬治亞州大學的語言學家 John Algeo 曾說:

Present-day British is no closer to that earlier form than present-day American is. Indeed, in some ways present-day American is more conservative, that is, closer to the common original standard than is present-day British. 2

大意是說,現今英式英語不會比美式英語更接近古英語,相反許多美式英語語調顯得更加古舊,並保存了最古老的英語發音。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日本汉字
  2. Americans are Ruining  English
新神戶站,英譯名為 Shin Kobe Station

458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電子版《清明上河圖》載譽訪港,門卷一早售罄。朋友撲得兩張閒日的入場票,說不惜向公司請假也要一睹為快。然而以小弟愚見,電子版《清明上河圖》雖然被祖國捧為『世博中國館鎮館之寶』,其實有少許被過於吹捧。原因就好像香港羅浮宮要展覽一幅動畫版的《蒙羅麗莎》一樣,畫中人可以微笑、苦笑、傻笑、大笑、痴笑 …… 但你會去看嗎?我一定不會感到興趣,因為會傻笑的一定不是蒙羅麗莎,更加不會是達文西的真跡。雖然歴代都有《清明上河圖》的仿作品,但今天的電子版能否被捧為『寶』,則屬見仁見智了。

《清明上河圖》最值得欣賞的,是它像照片一樣紀錄了北宋時期汴京的繁榮境象,為後世文化研究提出了許多珍貴資料。《清明上河圖》最早的版本是北宋張擇端的原本,稱為張本或宋本。張本真跡價值連城不在話下,連帶仿作品都賣得好價錢,所以民間不斷仿作《清明上河圖》,最具名氣的要算明.仇本及清.院本。要注意的是,不論明仇本或清院本都不是跟足宋本重畫,明仇本是明朝名家仇英仿傚宋本所畫的,但背景則是明代的蘇州。細心一看,不難發覺兩畫的分別很大,例如張本裡畫的是木橋,而仇本所畫的是磗橋,可見兩個年代的造橋技術不同。而清院本則集各家之長而作,沒有特定背景,相信是依據明代各仿本而作,但因為清代畫功出色,且富麗堂皇,亦令清院本甚具名氣。

是次來港展出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是根據仇本仿作的,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其所標榜的優點 ── 動。從一個靜止的圖畫變成了動畫,當中無可避免地添加了一些原圖沒有的元素,例如人與人之間交際時的舉止動作、經濟交易狀況,據說還加上夜景等等,但這些新元素都不存在於仇本裡頭,全由現代人憑想象添加進去,這未必跟當時的社會實況相符,而所添加的材料亦無法從典籍上獲得考證。要把電子版《清明上河圖》跟張本、仇本或清院本齊名,最主要看製作過程中是否經過嚴謹的資料搜集及學者分析,從而替每個動作細節作合理判斷。但以祖國過往的案底來說,例如奧運的假煙花、女童假獻唱、世博主題曲抄襲疑案等等,當局大都寧取門面效益而捨卻踏實的研究製作,我甚至相信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只不過全是電腦動畫師的創作產物。若果不幸言中,這跟坊間的動畫唐詩宋詞其實沒有兩樣,犯不著為一張門票而爭過頭崩額裂。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仿品,購自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411

虛與實的遊戲

我喜歡現代畫,尤其喜歡印象派。年初回紐約時,除了要棎望親友外,最重要的行程是要到大都會博物館,看一看名家真跡。近年嘗試欣賞其他類型的作品,抽象派、表現派等等,看了一堆。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位畫家,一位是內地畫家曾梵志,另一位是已故的西方畫家雷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一位是當代表現主義畫家,另一位是現代超現實派,兩者無論在風格及背景上都很大分別。然而,二人的作品卻有一項奇妙的共同點,就是筆下的人物,都被『粒住個頭』,看不清楚樣貌的。

認識曾梵志,始於零三年上海美術館的曾梵志作品展﹝見《上海遊記﹝一﹞》﹞。較有名氣的要算《面具系列》,當中一幅作品 ── 黃色背景,八個人笑臉滿盈,一字排開互相搭著肩,但弔詭的是,這張笑臉其實是個面具。這令欣賞者疑惑,究意面具背後的內心世界是快樂還是愁苦?頸上纏著一條紅色領巾,有意無意之間,令我聯想起祖國,每當祖國大搞形象活動時,奧運、建國紀念、神洲升空等等,我都會想起這幅畫,思想鏡頭下的每一個人,在面具背後的內心世界。

其實《面具系列》已經接近超現實主義,創作者很清晰地告訴大家,他們不一定在笑,手法跟超現實主義之父 ── 馬格利特的《這不是煙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有異曲同弓之妙。《這不是煙斗》畫著一根煙斗,下款卻老實地寫著『這不是煙斗』,不是煙斗,這是什麼?馬格利特的作品中,我最喜歡《情人》﹝Les Amants﹞。《情人》系列有兩款作品,一款畫著一對情侶在接吻,另一款畫一對情侶在郊外互相依偎,作品特點是 ── 主角都被一塊白布幪著頭。創作者其實也在老實地告訴欣賞者:他們不一定幸福。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主張打破一切理所當然的邏輯,誰說畫中人必然快樂、幸福?創作者刻意去遮蔽筆下人物的表情,引起欣賞者的好奇心,或許被遮掩的部分與所期待的形象有所衝突,構成藝術中虛與實的遊戲。有時候我想,所謂超現實主義其實現實得很,接一通推捎電話,聲音甜美,笑語盈盈,謂有優惠服務推介,這也是現實中一個虛與實的遊戲。不同的是,曾梵志替他們戴上了面具,馬格利特老實地寫著:我不是煙斗。相比藝術世界,現實卻要狡詐得多。

曾梵志《面具系列》

René Magritte – Les amants

408

文字演義

記得在圖書館學院入學面試時,系主任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修讀圖書館學?當時我已經擁有一個電腦碩士學位,並在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上班。我說:因為我想幹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系主任覺得我的選擇匪夷所思。幾年後,在文學院入學面試時,院長也問了我相同的問題,為什麼要來修讀中文?當時我的職位已經是高級館長,看來是不會『轉行』了。我說:書讀了三十年,我想修讀一些自己喜歡的科目,系主任仍然覺得我的選擇匪夷所思。事實上,往後兩年面對著學費單時,我同樣覺得自己的選擇匪夷所思。

對中文的興趣,或許源自王德威教授的『原鄉想像』,他認為海外浪人都會追逐原鄉夢想。小弟旅居海外十多年,中國文化跟相隔異地的戀人一樣,愈是若即若離,愈要感到興趣。但愈感到興趣,卻愈覺得疑惑,文化本身有許多規條,拜年、紅包、月餅、湯丸、登高等等,但從來沒有人去了解過前因後果。後來才知道,原來中國人對文化的承傳,一代接一代的承襲下來,是從來不會去問原因的。舉例說,當我上第一課研究院的中文課時,鄧仕樑教授問了一個家傳戶曉的問題:為什麼唐詩最具藝術價值?幾十年來,只有人告訴我唐詩最具藝術價值,但從來沒有人來解釋過箇中的原因。

記得中學時期,倪匡先生的小說一紙風行,許多都賣至斷版。母親在家長會上曾要求班主任向我勸說少看點閒書,誰不知,那時候老師正向我借了《老貓》及《大廈》兩部小說。除了倪匡的科幻小說,還有亦舒、古龍、金庸等作品亦非常流行。也許我比較保守,總覺得文字的魅力在於含蓄,給讀者留有幻想空間,但現代人的腦袋卻愈來愈懶,『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那及得上《赤壁》上的浩大視覺場面?不知道是否已經跟現代人出現了代溝,現代人對文字的追求己經不可同日而語。再寫手記之後,朋友第一句評語是:不看沒圖片的東西;在科林上發表了一篇沒口語的白話文字,竟然被評說在寫『古文』。

對了,為什麼唐詩最具藝術價值?鄧教授當時沒說明,或者答案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直至畢業後,才發覺問題本身已經存在弔詭之處:『藝術』是西方美學的定義,以西方美學觀點去評價唐詩,雖然不是新鮮題材,但足夠發揮成一篇論文了。

406

節日

朋友說要給我介紹一位女伴,並說她個性比較『傳統』,意思是她熱愛中國習俗及文化。聽罷,童心一起,考了她兩個關於中國節日的問題:

  1. 中國節日中,有哪兩個節日是依太陽曆法1來推算的?
  2. 農曆單數重數的日子都有一個特定的節日,例如一月一日、三月三日2、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及九月九日等等,當中有沒有玄機?

第一條問題比較容易,反而是太陽曆及月亮曆的既念比較陌生,但朋友是外國人,農曆一詞英語譯作 Lunar Calendar,就是月亮曆的意思,他反比一般香港人更明白這個既念。節日依太陽曆法來推算,簡單一點說,就是這個節日每年都在西曆的同一日出現,而非農曆,原因西曆是依太陽曆法計算的。這兩個節日是清明節及冬節,尤其是冬節,為一年中日照最長、黑夜最短的日子,意思是經過這一天後,大地將逐步趨向復甦,這種天文現象跟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有關,當然要依太陽曆推算。

第二條問題其實沒有答案,原因內地學者並沒有對這個現象作過深入研究,只有日本學者池田溫曾經發表過一篇較有份量論文而已,但論文並沒有對該現象作出結論,我們只能歸咎於巧合,或當時朝廷對節日的規範。值得一提的是上巳節﹝三月三日﹞,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的節日,即是集體淋浴的日子。宋代以後,中國人漸趨保守,集體沖涼這樣大逆不道的事,當然要步向式微了。然而,日本的女兒節及東南亞地區的潑水節仍然遺留著當留年上巳節的影子。

說罷,我轉頭問朋友:『三月三日,她會不會跟我一起「祓除畔浴」?』朋友瞪了我一眼,並謂以後不再跟我介紹女朋友云云。

  1. 太陽曆:http://zh.wikipedia.org/zh-hk/%E9%98%B3%E5%8E%86
  2. 上巳節: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8%8A%E5%B7%B3%E8%8A%82

392

距離以外的男人

『距離是一種審美原理。…… 美,最廣義的審美價值,沒有距離的間隔就不可能成立。』– 朱光潛1

美學中的距離論,首先由瑞士心理學家布洛(Edward Bullough)於 1912 年題提出2,他認為欣賞者與作品之間應該保持一個距離,該理論對近代美學研究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實要了解距離論並不難,只要去博物館找一幅梵高的油畫看一看,《星夜》也好,《向日葵》也好。近看的時候,你只能看得一頭霧水,印象派的作品往往要人退後兩步,從遠距離去感覺畫中的意象。

事實上,梵高的《星夜》其實並不像真正的星夜,敢說一位小學生也可以畫得比他更『像』夜空,只是《星夜》所帶給欣賞者的感覺,其實就是作品的藝術成份所在,而依據布洛所說,這種感覺必須要保持一段距離才能夠感受得到,因為作品的藝術成份必須獨立於現實的環境因素。正因如此,不論文學、畫作、音樂等藝術作品,我都抗拒去過份了解創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舉例說,我很喜歡梵高的作品,但從來沒想過要跟他的生平事蹟混為一談。事實上,梵高是一位極潦倒的人,三十多歲,沒有事業,更直接地說,是他根本不事生產,畫作也乏人問津,連日常起居飲食也須要別人照顧。他更患有嚴重的精神病。如此男人,你要唔要?

當一個像梵高的男人是寂寞的。他有才華、有理想、有品味,但他的魅力只能存活於一段距離之外,而他亦只能擁有這段距離之外的友誼,當要跟人發展進一步的關係的時候,另一邊廂則不得不礙於現實而卻步。記得《秋天的童話》裡,十三妹曾經如此評價船頭尺:『有一種男人,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很快樂,但自問又不會選擇嫁給他。』這樣的男人,大概只有兩個結局:一) 像船頭尺般一夜間變成潘安或鄧通,但編劇早說明了這只能是一個『童話』;二) 像梵高般拿一柄左輪手槍,跑到麥田上當胸轟一槍了結塵緣,一了百了。

  1. 朱光潛編譯(民77):《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市:天工書局,頁289
  2.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心理距離&variant=zh-hk

389

風水

最近大埔某新樓盤開售,找來幾位風水大師坐鎮促銷,一句『位處蜻蜓點水穴』令呎價攀升至六千大元。承襲了風水地之福蔭,地產商豬籠入水、愈賣愈旺,實在可喜可賀。

說起風水,去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一月號曾以風水為專題,以科學角度去探討我國這種獨有的文化。文章提及風水是古代人用來選擇居所的指引,但不一定只限制在玄學的範疇裡面,許多都是中國人幾千年累積下來的經驗。舉例說,風水學有所謂『環山抱水』的格局,即是三面環山、正面向著水源的地理環境。然而,環山抱水是有地理學根據的,三面環山做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阻擋風沙;而水則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所以環山抱水的地勢環境是古時安居樂業的最佳選擇。

要認識環山抱水局,倒不一定要查考風水書,只要乘車沿吐露港公路北上,途經大埔北區,便可以鳥瞰碗窰及林村兩條村落,而這兩條古村剛好是環山抱水的格局 ── 背靠大帽山而面向大埔河。至於大埔新樓盤是否都算風水福地?小弟不敢妄下判斷,只是現在還依賴風水來選擇居所的方法,已經是不合時宜了。尤其在這個自來水技術發達的年代,居住環境抱不抱水,總不會比『無敵海景』來得重要。隨著都巿急速發展,能靠水的居所愈見罕有,有的風水師索性把鄰近的公路說成風水學上的『河川』,這更是穿鑿附會。

是日報章頭條,謂本地百萬富翁女多過男,加上時勢逆轉,香港單身男士的人數開始比單身女士要多。丁亥年將至,我看男人在新一年都應該睇一睇風水。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