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角、東角、北角

上回說到西營盤從前是英軍登陸後駐紮的營地,英國人稱為 West Point,中文名字譯作『西角』(見《西環與西營盤》)。西角本來像開埠前的香港島一樣荒涼,但因為英國人上了岸,需要物資補給,商業活動忽然繁盛起來,變成了一個商貿區。然而,西角受到歷年的填海工程影響,海角不見了,Possession Point 變成了 Possession Street,亦即是今天的水坑口街。按道理說,水坑口街算是香港開埠的第一條街道。後來英國人認為西營盤山多平地少,難於防守,加上瘧蚊猖瘚,所以便把營地東移,搬到今天中環中國銀行大廈的位置,名叫瑪利兵房,今天坐落在赤柱的美利樓就是當年軍營的一部分。

既然有西角,當然也有東角,《香島滄桑錄》說曾經有英軍駐守,嚴格來說也是佔領角,但沒有改稱為『東營盤』1。東角就是今天銅鑼灣東角中心的地方,門前一條小道通往世界貿易中心,名字叫『東角道』,也就是未填海前的東角遺留下來的證據。至於英國人是否曾經在東角駐軍呢?《香島滄桑錄》沒有進一步提供資料,而我也找不到其他來源資料去佐證。然而,東角是凸出的海岸線,所以稱為『東角』並無不妥。

跟東角相對的是北角,名字與『佔領』沒有關係。引述自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北角只是一條窄路,漁農或商住發展極為罕見』2,所以在地理上而言,北角不太可能擁有大規摸的軍營。然而,北角在今天堡壘街一帶山頭築有炮台,也就是『炮台山』名稱的由來;而在淪陷時期,日軍曾在北角填海區設集中營。勉強地說,那裡也曾是日軍的佔領角。

  1. 見《香島滄桑錄》葉靈鳳著・1975年初版・第 34 頁
  2. https://www.thetannerhill.hkhs.com/tc/joyous_living/life_leisure/index_id_4.html
Map_of_Hong_Kong_in_First_Convention_of_Peking_in_1860
《北京條約》地圖,顯示香港島北岸的「東角」位置。
淪陷時期的北角集中營。資料來源:oldhkphoto.com
淪陷時期的北角集中營。資料來源:oldhkphoto.com

447

404 香港不存在的角落(一):西環

上回說過港鐵車站名字的故事(見《港鐵路線圖趣談》),因應新的西港島線,也順勢延續這個話題。話說該條伸延線路加開了三個車站,分別為西營盤站、香港大學站及堅尼地城站,無獨有偶,全部都位於西環範圍之內。而西環、西營盤及堅尼地城三個地名竟然可以互通。

先說西環,究竟西環的英文名稱是什麼?我在互聯網上找圖,發現小巴有時會把西環譯作『Sai Wan』,但更多時候會譯作『Kennedy Town』(那不是堅尼地城嗎?)。而在維基百科裡提及,往西環的小巴也曾用『Sai Ying Pun』這個英文名稱1。有趣的是,其他交通工具卻對西環又有另一個英文譯名,例如中華巴士年代已把西環譯作『West Point』,這個譯名一直沿用至今。而舊西環電車總站也用『West Point』這個譯名。更奇怪的是,我在一幅老照片裡,穩約看見『West Point』的中文譯名卻不是西環,而是『石塘咀』。

原來西環這個名字一直沒有正統的英文譯名,該名字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四環九約』。四環是指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因為當時中西區已經高度發展,所以要區分四個區域來管理。但四環只是當年華人約定俗成的名字,從來沒有正式的官方譯名,極其量是『Western District』(西區)。

嚴格來說,西環譯作『West Point』亦不太正確,因為『West Point』這個地名比西環還要早出現。那裡是當年英軍登陸後駐紮為據點的地方,中文譯名為『西角』,也就是今天的西營盤。西營盤的『營盤』其實是指軍營,而 West Point 的『Point』指 Possession Point,即佔領角。有說西營盤是張保仔的大本營,這個說法早已被香港掌故學者葉靈鳳否定2。其實只要細心想一想,當年的九龍汛(九龍寨城)和紅香爐汛(銅羅灣)是清政府駐軍地方,負責剿滅海盜。張保仔既然是海盜首領,便是吃了豹子膽,也不敢在兩軍營隔鄰設營。

 

1. https://zh.wikipedia.org/zh-hk/西環
2. 見《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葉靈鳳著・1970年初版

446

saiwan
網上圖片

港鐵路線圖趣談

這天因事要從彩虹到尖沙咀走一趟,想來想去,最方便要算是地下鐵路。前後十個車站,百無聊賴,便讀起頭上的港鐵路線圖。原來這張讀了二三十年的地鐵路線圖,當中可以讀到許多有趣的典故。這些典故源於中英文地名的差異,道出了原有地名的線索。

首先來一個簡單的 —— 調景嶺站。調景嶺的英譯音為 Tiu Keng Leng,當中『景』(Keng) 跟荔景站的 King 不一樣,原因調景嶺舊稱吊頸嶺,後輾轉改稱為調頸嶺,再後來政府開發該地,又把當中的『頸』美稱為『景』,但傳統的英譯名稱 Keng 卻保留下來,成了當初調頸嶺的線索。這個典故其實離現今不遠,在香港住上了二三十年的朋友都應該記得。另外,各位有沒有發覺調景嶺的『嶺』的英譯法跟粉嶺的『嶺』又不一樣?嶺的正音是 Ling,亦即是粉嶺站的譯法,但香港人往往把該字讀成 Leng,這個異讀音又記了在調頸嶺的英文寫法上。

另一個有趣的車站是深水埗站。深水埗站的譯名有兩個問題:第一,『埗』字讀『保』,應該譯作 Bo 才對。Po 是『埔』,亦即大埔站的譯法。原因是『埗』與『埔』、『埠』相通,古字為『步』,亦即是碼頭的意思。但廣東人喜歡把名詞的最後一個字變調,例如上述的調頸嶺↑、燒賣↑、臘腸↑(音『搶』)等等。深水『步』便被讀成了深水『保』,但原本的英譯音卻維持不變。第二個問題 —— 為什麼『深』、『水』的譯音要加上 h?本來『深』譯作 Sum 不是很好嗎?卻沒來頭被寫成了 Shum。相同譯法在上水 (Sheung Shui) 及沙田 (Sha Tin) 等地方也出現,但黄大仙的『仙』卻是 Sin,而不是 Shin。這個原因沒有可靠的典故,但有學者認為從前的居民讀 s 音都漏風,所以都要加上 h 音。這個說法沒得到證實,但黄大 Sin 卻確實不是古地名,是六十年代末才被規劃出來的地方,兩者其實沒有抵觸。

最後要說的是旺角站了。旺角英文名稱為 Mong Kok,相信無人不曉,但奇怪從來沒有人質疑旺角為什麼不是 Wong Kok?原來旺角舊稱芒角,亦稱望角,所以英國人稱之為 Mong Kok。後來望角愈來愈旺,居民便美稱為今天的旺角了,但舊英文名稱不變,令這條芒角村留下了歴史的記號。

436

細談萬聖夜

回流香港後,跟基督教友討論最多的宗教問題,莫過於宗教與文化習俗的矛盾。因為聖經十誡中禁止教徒崇拜偶像,所以某些基督教派會對傳統中國文化習俗設下總總關卡。自問不敢跟教友討論宗教問題,但說到中國文化,小弟還算略通一二。宗教與傳統習俗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中國文化中『儀』的概念不容易令人明白。舉例說,在學校裡,老師步進班房時同學要肅立並齊說:老師早晨。這是儒家以儀式來表達傳統尊師重道的禮;其他的『儀』包括朋友相見時拱手鞠躬、清明重陽時登高掃墓、喪禮時披麻帶孝等等。只是當『儀』一代一代被承傳下來,背後的『禮』已經沒有多少人去考究,儀式變成了習慣,本身不一定有特定的功利作用。後來教會硬去替習俗加上一個功能 ── 那是向鬼神崇拜,然後統統遭到禁制。

執筆時正值萬聖夜,這個西方習俗近年也被香港某些教派禁止,認為是向魔鬼崇拜,其實也是對萬聖夜的誤解。萬聖夜英語稱為 Halloween,其實是 All Hallows Eve 的意思,中文稱作諸聖節的前夕,現在還有許多天主教會慶祝諸聖節。諸聖節又可以追溯至愛爾蘭塞爾特人的古老鬼節﹝Samhain﹞的習俗。但跟中國人的鬼節不同,他們並沒有向鬼神敬拜的意思,當時小朋友會裝扮成鬼怪的模樣,希望四出遊走的鬼魂認不出偽裝後的小朋友。

當時羅馬教廷不喜歡這個異端習俗,但並沒有排斥,反而在四世紀時巧妙地安排了諸聖節在同一日,以紀念殉教者的亡魂。這個策略一下子令塞爾特人的鬼節變成了教廷神聖的日子,也令基督教進一步溶入愛爾蘭人的文化當中。現在愛爾蘭人已經沒有慶祝 Samhain 的習慣,反而萬聖夜的傳統傳入了美國,偽裝鬼怪變成了頑童四出嚇人的搗蛋行為,後來再演變成『不給糖便給你搗蛋』﹝Trick or Treat﹞的習俗。所以說,從歷史角度來看,萬聖夜是崇拜魔鬼的說法其實沒有根據,反而當年的羅馬教廷比今天的基督教更見包容。

433

電腦老餅

最近發生了兩件瑣事,証明了韋信乃真真正正的電腦老餅,電腦的歷史雖瞭如指掌,但對於最新科技則落伍於人,可謂「電腦老餅」一名。兩件瑣事, 一為正式停用了自 96 年起用的 mindspring 電子郵箱,二為替叔叔在互聯網上找到了一隻遺忘了二十年的前蘋果二代經典遊戲 Lode Runner。

Mindspring 是韋信第一家﹝也是唯一﹞採用過的互聯網供應商,沿用自 1996 年,但首次接觸互聯網卻可追溯至 1992 年還在大學唸電腦系的 年代,那時候的互聯網還未有 web*,只有終端機之間的網絡用 gopher、ftp 或 telnet 來連接,email 也只限於 ASCII 字庫,那時候整個互聯網都是文字的年代。韋信當年的電子郵箱是 h21cc@cunyvm.bitnet,沒看錯,頂層網址並非一般的 .com 或什麼的,而是 .bitnet,意謂行走 Bitnet 技術的網絡。隨後,相繼用過第一代的 Mosaic,微軟視窗 XT/AT﹝微軟唯一的磁碟版視窗﹞、新聞網 ﹝NetNews﹞、BBS、以及那時還在以色列的ICQ。

Lode Runner 的年代更遠,家裡第一部個人電腦是日本翻版的蘋果二代,那年為 1982 年,正值 Lode Runner 風行的時代。高登商場那時候還未有電腦店舖,只有黃金商場內數家賣軟件及老翻蘋果電腦的店舖,那裡兩元可以 copy 一隻電腦遊戲,用家需自行攜帶一片五又四分一寸的電腦磁碟,一面大既可以儲存四至五隻遊戲,反過另一面也可以用。

老餅起來,還有一大堆故事,例如用錄音帶儲存程式,Load 一隻遊戲要花上一個小時、還有那部經常停泊在黃金商場門口,內置兩部電腦的神奇抄碟貨van等等,同是電腦老餅的朋友們,在留言冊內分享一下吧。

*Mosaic — 全球首個 Internet Browser 始於 1993 年,以此為指標。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