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餐單演義

最近重回減肥計劃。多謝以往的 blogging 習慣,按一下減肥的標籤,很容易便找到對上一次的減肥計劃已經是 2004 年,足足放縱了自己十三年。畢竟曾經有過減去 40 磅的戰績,對減肥還有少少經驗。要成功,不外乎兩項要點:飲食及運動。前後十三年前,發覺食物科學竟然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儼如一項演義。簡單來說,假如照跟十三年前的減肥餐單的話,有可能會愈食愈不建康。十三年前你大慨會聽說糖、脂肪和膽固醇都是不健康的東西,所以在營養標籤上都替它們加上一個指標,指標數字愈低,表示某食品愈健康,多吃會長命百歲;指標數字愈高,每吃一口大概會短壽一點,簡單得連三歲至八十歲都懂。然而,世事如棋局局新,誰想過今天它們會被營養學者平反?

首先發難的是雞蛋,營養學一直相信膽固醇會影響心血管健康,而一隻雞蛋黃有 0.187 克膽固醇,超過一天膽固醇建議攝入量的一半,即一早起床吃個雙蛋已經超標。數據指標嚇得人人聞蛋色變,吃蛋都要走黃,蛋白菜譜忽然其門如巿。然而,有趣的是 2013 年哈彿醫學期刊發表了一份報告,說並未發現雞蛋黃跟心血管疾病有任何關連,相反吃全蛋比『走黃』更加有益1。而在 2015 年發佈的《美國膳食指南》更剔除了有關膽固醇建議攝入量的指引2,這表明當年單一的膽固醇數據指標存在誤導。

另外,看看脂肪(Fat)量,傳統的營養觀念告訴大家說,脂肪是不健康的,少吃為妙,所以食品都有一個脂肪數據指標供大家參巧。一般而言,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或動物脂肪就是不健康的脂肪,相對不飽和脂肪(Unsaturated Fat)(例如魚和菜)則比較健康,這個概念導致了植物牛油及人造牛油的興起,相反傳統牛油卻乏人問津。但 2006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一項震憾社會的報告,指出攝取少量的反式脂肪,已經能夠大幅提高得冠心病的風險。而植物牛油及人造牛油的主要成分就是反式脂肪,當年被追捧為健康食品,忽然戲劇性地變得比垃圾食物更邪惡。

撇開反式脂肪不說,飽和脂肪一定比不飽和脂肪邪惡,這看來是食物學的金科玉律,所以芝士、牛奶、雪糕、蛋糕統統都有『低脂』產品,因為飽和脂肪會令人胖。然而,有趣的是,近年也有研究報告指出,以脫脂奶(或低脂奶)替代全脂奶並沒有明顯的減肥作用,相反全脂奶有助降低血糖3。這是從醫學數據觀察所得,原因仍然有待學者研究。

最後要說糖,糖也是典型的壞份子,所以巿場上也有代糖飲品及代糖食品,不含糖的餐單,它們都健康?2012 年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及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聯合發出了對代糖的健康警告,指出代糖不單對心臟有影響,甚至會增加糖尿病風險4 5。這是不是很諷刺?為了預防糖尿病才吃代糖,但卻因此患上糖尿病。

自從有了營養資料標籤之後,今天要去了解食品的營養成份比十三年前實在方便得多。然而,營養標籤雖然令食物成份透明化,但仍然脫不掉人類對所謂數據指標的迷信,好的指標和壞的指標,簡單得像童話故事裡的善與惡,但現實卻比非黑即白的邏輯複雜萬倍,好人原來也有陰暗一面,壞人也會來個改邪歸正,這大概就是食物科學過去十三年的寫照。

  1. http://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harvard-study-says-yes-to-eggs
  2.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6-12/10/content_1142145.htm
  3. http://time.com/4279538/low-fat-milk-vs-whole-milk/
  4.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2/07/09/CIR.0b013e31825c42ee
  5. http://www.health.harvard.edu/blog/artificial-sweeteners-sugar-free-but-at-what-cost-201207165030

463

完美的黑?

自從手提電腦出現開始,LCD 屏幕已在廣泛使用,算來也有三十年歷史了。直至大約在三四年前,家用 LED 電視開始面世,比傳統的 LCD 電視更先進,LCD 的年代應該逐漸步向式微了。LED 電視的其中一項優點,是影音發燒友口中的『黑位夠黑』。原因是礙於 LCD 利用光管後投技術所製造的黑色,其實不是十分理想。因為『黑』就『黑暗』,『黑暗』就是沒光,由光線投射出來的黑暗,邏輯上本來就是矛盾。例如看《星空奇遇記》一類的太空電影,總覺得黑暗之中有一片薄薄的光膜,心裡不是味兒。相比起 LED 技術可以控制部分光源,甚至關掉 LED 燈胆,傳統 LCD 技術當然要比下去。然而,最近有廣告聲稱其品牌的 LED 電視可以做出純黑。毋庸置疑,LED 可以比 LCD 更黑,但 LED 真的可以做出純黑?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在西方哲學中,有一派喜愛爭論存在主義(Ontology),或譯作本體論,其中一個議題就是討論這種極端概念是否存在?如前述,究竟世上有沒有極端的黑?換句話說,有沒有一種黑色,在世上沒有另一種顏色比它更黑?存在主義支持者說有,只要我們能把世上所有顏色排成一直線,加上排列對比,最頭的就是世上最黑的黑色;然而反對者會說,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並不一定存在。我反而喜歡古中國陰陽圖物極必反的概念,也就是說,最極端物質根本不存在。

另一個弔詭的概念就是廣告提及的『100 度純黑』,這其實是一個哲學騙局。『100 度純黑』是引用灰階由白至黑 0% 至 100% 概念,製做出這個『純黑』已達 100%,也就是說黑得不能再黑的錯覺。假如,我找到一個比它更黑的顏色,那豈不是變成 101 度?廣告沒說 101 能否成立,但人就是根深柢固了 100 就是滿分的概念,所以我說這是一個騙局。顏色本來只是一種感覺,只是今天數碼世界硬要塞一個數據指標把它量化起來(見《生活量化》),才可以合理化地比較感觀。舉例說,兩位女孩子都很漂亮,一位標緻長髮眼大面尖,另一位清純帶點 Baby Face,誰較漂亮?數據指標根據一系列的標準評了前後者分別 85 分和 78 分,所以前者比較漂亮,聽似合理兼科學化,其實是一個騙局。

 

Screen Shot 2015-03-25 at 6.00.18 pm

441

資本主義下的阿北

早前網絡流傳一個問題,大意是說某商人以一元買了某貨品,卻以兩元賣出去;又以三元買回來,以四元賣出去,問商人一共賺了多少,並聲稱答案不是兩元,而是一元。某朋友說以 Balance Scorecard 方法破解了疑團云云,並列出大條道理為什麼商人只賺了『一元』。以我見解,那只不過是一個語言陷阱而已,要萬千網友疲於奔命去解釋一個錯誤答案。就算 Balance Scorecard 說得通,那只算是商人只獲『一元』這個分數,而非實質金錢上的價值。實際的財務結算下來,商人還是賺了兩元。

我一直對 Balance Scorecard 這類表現指標不置可否,在右則的關鍵詞雲裡可以找對幾篇針對﹝工作﹞表現指標謬誤的舊文。其實表現指標是電腦文化爆發後的副產品,因為系統分析必須依賴數據,所以管理人硬要把『表現』轉化為分數。當某項表現分數不及格時,代表這個項目需要改進了,這是看似很顯然易見及非常科學化的分析結果,其實又是一個數據陷阱。

表現指標的問題在於好壞本來是一個感觀上的判斷,要完全公平地去數據化感覺是不大可能的事。許多人退而求其次,以最簡單的方法去訂立表現指標 ── 例如上述的賺與蝕的計算。噢!閣下本來可以多賺一元的,所以指標要倒扣一元,如此類推。假如上述的分析方法正確,那麼某商人為求精益求精,多花成本及時間去完成一件商品,但又不抬價,他將無可避免地成為資本主義表現指標下的一名傻瓜。記得在西西的《我城》裡有一位木匠,恰恰就是這個傻瓜的縮影:

『他﹝阿北﹞原本是個好木匠,他堅持自己的手藝,就不如採用機器開工廠做木製品的師兄發達,只有他的想當詩人的師弟欣賞他做門的藝術。阿北的門賣不出去,他現在成了這裡的看門人。』

以今天的 Scorecard 而言,只有達到 ISO 標準的門,在這個標準之上的門已經變得毫無意義,所以阿北跟他的門的結局都一樣,活該乏人問津。

432

 

沒有答案的問題

一個人吃兩碗飯,兩個人吃四碗飯;一個工人需要一天完成的工作,兩個工人只需花半天便完成。這些是數學上正比例及反比例的邏輯,連小學生都會。然而,假若現實生活真是如斯直接簡單的話,那末大家小學畢業後便能通曉百科,再也不用上大學了。由中學開始,我們唸科學的都要上微積分課,開始明白甲跟乙的關係不獨是單純的正比例及反比例,圖表往往有狐度,也有趨向性,簡單一點說,人起跑的時候會較慢,往後會較快,然後漸漸趨向極限,再慢下來,所以一百公尺的賽跑紀錄是十秒鐘,但跑五十公尺不會是五秒,也許是七至八秒左右,跑一千公尺也不可能一百秒完成。

圖書館去年因一個工作指標而鬧得雞犬不寧,原因高層不知從那裡聽來一個 Performance Indicator﹝表現指標﹞的計算方式,下令全校各部門跟從。然而經濟學者的表演指標引用統計學的計算方式,高層張冠李戴,卻硬塞了一個正比例及反比例的邏輯,以後我們在五十公尺之內要跑出五秒鐘的紀錄,一千公尺便要跑一百秒,否則便亂扣『表現下降』的帽子。

另外一個謬論是「工序一所需時間 + 工序二所需時間 = 總工序時間」的概念。加數人人會,但也只是流於小學生程度的邏輯思維,因為這個概念限制了兩項工序的時段不能重疊,即在當值詢問處服務時,在沒有讀者詢問的情況下,也不能處理詢問處之外的工作。理論上,讀者不來,電話未嚮,我們都只能乾等。礙於本人的智力所限,硬算出來的表現指標實為一個數字的假象,完全不合乎現實情況。

有說表現指標只是一個資源削減的前奏,萬一政府一刀切去經費的一部分,表現指標的方程式馬上得知削資後的影響,也能夠進一步算出可裁去的人手。只是『炒』風未至,人先被一堆數據玩死,例如,

『為什麼行政人員都花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時間在「非製作工序」﹝Non-Production Related Tasks﹞上?』
『為何上司每天平均花三小時去監督下屬,而下屬卻只有兩小時被監督,難道有一小時下屬把上司當作透明?』
『一天八小時當值詢問處服務,卻只有兩小時解答學生問題,其餘的六小時你在幹什麼?』
『為什麼一天所需的工作時間是 8.3 小時,但我卻未曾見過員工天天加班?』
『為什麼撰寫會務報告的所需時間比開會長?』
『為什麼一份報告平均要四小時撰寫,卻要花三天在「等」﹝審批、書商回覆等等﹞?』
『為什麼書買少了一半,人手卻只能減四分之一?』

社會上有太多解不通的問題,唸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朋友當然遇見不少,答不出,並不等於數據出錯,或許問題本身是永遠沒有結論也說不定。例如,為什麼習慣磨牙的小朋友成績比較好?為什麼常吃巧克力的人比不吃巧克力的長壽一年?為什麼下雨天灰馬會跑得特別快?為什麼今年的元宵比往年冷?為什麼飯吃得那麼少,人卻特別胖?為什麼卅幾歲人還沒有女朋友?為什麼八達通咭的結餘只有廿八元正?為什麼這星期的六合彩號碼單數比雙數少?為什麼女子十二樂坊的人數剛好是十二位?而非十一或十三?

要是能夠答出以上所有問題的話,我大可以引薦閣下加入本行業,要是有生之年沒被校長逼瘋的話,不難會被訓練成為一位哲學家。

225

疑惑人生

我不喜歡小孩子,從前的女朋友都知道這個公開的秘密,我一直都沒有照顧小朋友的那份耐性。看見他那胖o都o都的臉,不期然會想起供書教學的長期目標,睡眠不足的中期目標,以及『屎屎尿尿』的短期目標。最近二哥的小兒子來了香港,並寄居我家, 他那快接近三歲的年紀,心有欲望,卻未懂用語言表達,依依哦哦地指手劃腳,可惜還是理解不到他那套身體語言。有時候他一臉狐疑地看著我,總是覺得他有點深不可測,跟他相處,只有耐心地去猜他心想表達的意思。

最近要寫圖書館裡的事情實在不易,原因這裡日漸曝光,辦公室裡的蜚短流長一直都是心照不宣,忽然公諸於世,難免會開罪人,唯有借假諷真,點到即止。上文刊登後﹝見《笑談工作指標》﹞, 明白那些『有骨』笑話的朋友會詭祕地相對一笑,其他捉不到文中寓意的,只當普通笑話來讀也無妨,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只是那支神仙借的筆時靈時不靈,那樣曖昧頑皮的文章只能作間中的餘興節目。

說起工作指標,倒害苦了那位要計算人力資源的部門主管,極其量我們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夾心階層,站於執行上司命令與自我立場之間,手執著辦公室政治底下的一支雞毛令箭,要生存困難,要把工作辦得好更難。曾經有同事請教我如何在上司與下屬間幹得左右逢源,最重要其實是捉心理。公司賣少了一件炸雞,高層搬一條炸雞與人力資源控制公式,究竟公司想因此增加銷售量、『炒人』、還是只希望保持人手及生意額?數字的表達方式均有不同,或許工作指標只是一件工具, 問題是能否找著上司葫蘆裡賣的藥,猜不到的,便只有一直拐彎子的份兒。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含蓄,也變得疏離,不論上司、同事、朋友等等,有時候連最親近的人也猜不著他/她心底裡的算盤,曾經自信於自己的心思慎密,但發覺年紀愈大,愈不能明白人。由大至少,總覺得朋友間都有一點隔膜,每人也背著一個深藏不露的秘密,究竟是自己患了妄想症?還是愈來愈笨?只知道已經開始討厭複雜的香港生活,也愈見懷念單純的美國舊友。

194

笑談工作指標

把工作表現量化﹝Performance Assessment Benchmark﹞是近年 MBA 人事管理學搞出來的花樣,欠人情味之餘,是否切合實情也極成疑問。這陣子,同事們都因計算那個指標而被搞垮了,滿腦子都是奇奇怪怪的數據。為此,特地度了三個關於工作表現指標的笑話,娛人娛己,順道令正在煩腦的同事們輕鬆一下。

前言:大快樂家香雞的行政部設計了一套以炸雞跟營運掛勾的指標,勒令每家分店必須計算出每件炸雞所需的勞動成本﹝manpower﹞。舉例說,每件炸雞平均需要十八點四分鐘的人力資源1,當中包括百分之七十為生產勞動力,百分之三十為其他必須性的非生產勞動力,例如會議、訓練、維修、清潔等等,諸如此類。分店之間除了可以互相比較生產效率之餘,也可以清楚計算人手是否充裕﹝或過盛﹞,並隨生意額調整等等。

  1. 某日,公司聘請了長春滕﹝Ivy League﹞大學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碩士畢業生來作人事架構重組,令生產效率提升一倍,節省了成本之後,公司理所當然地裁去一半員工。然後,公司引進了一部超級炸雞機,又再令生產效率提升一倍,公司決定裁去另一半員工。最後集團所有員工眾望所歸,無得留低,不知由誰來負責炸雞了。
  2. 十八點四分鐘的人力資源當中,生產勞動力佔十二點八分鐘,五點六分鐘為非生產勞動力,在計算上,兩項工序的時間並不容許重疊,即員工在炸雞時不能抹檯,不能落單等等,否則『一共十八點四分鐘』的指標便不能成立,最後集團裡所有員工在炸雞的十二點八分鐘內只能乾瞪著雞塊呆等。
  3. 非生產勞動力時間包括病假、洗廁所、休息、顧客服務、打烊後收爐的工序等等,一切也得跟炸雞掛勾,當生意額下降時,雞炸少了,員工福利、顧客服務資源也相應減少,但切勿忘記洗廁所跟員工用廁所的次數掛勾,顧客服務也跟投訴掛勾。如是者,生意在『沙士』過後提升了接近一倍,生產勞動力相繼增加之餘,非生產勞動力也要相應提高。首先,顧客投訴必須由每天 3.7 宗升至 7.4 宗、員工每年的生病次數也要由每年 1.6 次增加至 3.2 次、喝水由平均每人每天喝 6.3 杯升至 12.6 杯、廁所要由每人每天上 5.8 次升至 11.6 次。更奇怪的是自此以後,炸雞店每天一共要打烊兩次。

以上案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悟者一笑吧。

 

  1. 所有數據均為杜撰

193

生活量化

英語 digitization,可譯作電子化,也可譯作數字化或數位化,意思上全部可行。上文題為「生活數字化」,原想寫 quantifying,誰不知卻寫了digitization,如今鵲巢鳩占,只好另起題目「生活量化」。

前陣子,我館一提起量化﹝quantifying﹞ 便聞風色變, 同事們為了一個工作表現指標而搞盡腦汁,盡量把工作表現安排在一個指標內,吃力之餘,不禁問可行性有多大?前文述及,電腦學一早否定了生活量化的可行性,問題在於現實並不能量化,許多事物只存在於潛意識的評估,不能歸納於數字的評審指標上,例如「有幾靚仔?」不能量化、甜酸苦辣不能量化、喜怒哀樂不能量化等等。簡單一點,好與壞本身便不能量化,某某人品好,某某工作勤快,往往只能憑感覺,不能量化。

香港人大都不懂人工智慧學,硬把所有事情量化,到頭來苦了的是平民百姓,實例如下:

  • 中一男女統一派位,但兒童心理發育學問並不能跟考試成績一般地量化;
  • 公務員減薪百分之一多一點,但損失了的士氣不能量化;
  • 教學只重公開試成績,香港教育變了填鴨,以競猜考試題目準確為號召的補習社則其門如市,學生都死記硬背,失去的求知欲、創意等都不能量化;
  • 個人成就以月薪﹝或身家﹞來衡量,最成功的是 Superman Lee,熱門的大學學科分別為電腦、MBA、會計、律師、醫科等等,不能以「錢」來衡量成就的職業頓時變得卑賤。

是日下班後,遇見某位同事,言談間謂新設的工作表現指標有如金剛圈般把人套得透不過氣,損失了的工作樂趣不能量化、多了的工作壓力也不能量化,害了的最終也是基層的小職員。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