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與蛋的哲學

這個世界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最討厭去研究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我說的不是達爾文的進化論,而是一種生活哲學。最典型的歷史懸案莫過於究竟是時世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世?又或者究竟是先引進了一項成功的服務之後,顧客才有需求?還是需要先有顧客的需求才會令這項服務成功?這就是一個雞與蛋的問題了。一個成功的模式,並不是取決於雞先於蛋,還是蛋先於雞的問題,而是相輔相成的,雞生了蛋,蛋又會孵出雞仔出來,一切順利無誤,計劃才可以完美地實行。電子貨幣﹝如八達通﹞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但反觀西鐵項目就是一個錯誤估計顧客需求的反教材,雞生不出蛋,餘下來的美夢﹝地產發展等等﹞便只有幻滅收場。

事實上,許多管理階層都樂觀地高估了『有雞便有蛋』的效益,缺乏風險評估意識,這些其實都是政府慣用的數據謊言﹝見《政府所撒的數據謊言》﹞。好像政府計劃明天要買一隻公雞及一隻母雞,預計它們『最多』每天生一隻雞蛋,一年『最多』可以生三百六十隻雞蛋,每隻蛋都可以孵化出一隻雞仔,每隻雞又『最高』可以賣六十元,如是者,庫房收益每年便『最多』可以增加兩萬元了。這當然是一個笑話,但維港巨星匯的『一億觀眾』不也曾經是個愚昧了我們的笑話嗎?巨星匯就是一個過份樂觀於回報率的例子,就是要給一隻性冷感的母雞猛餵春藥,它還是不會生蛋。

年過三十,身邊的朋友當中,總有一兩個開始對搞生意顯得躍躍欲試。每每在他們設下鴻圖大計、辭掉工作、並準備一擲千金之前,我總不忘向他們潑一盤冷水:『無生意咁點算?』但換來的答案卻是:『有舖頭就自然有生意喇!有生意就會愈搞愈大。』又是一個雞與蛋的關係。身為過來人,我不厭其煩地解說當年的慘痛經驗,但他們總會推說那是地點不同性質不同時代不同的原因,討論便因價值觀的分別而困在一個死胡同裡。人在發白日夢的時後往往會比較樂觀,恍惚世界經濟不再墜進谷底、方圓十里之內沒有競爭對手、客人都吃了迷藥,統統都會慷慨解囊一樣。

再舉一則例子,許多人都會對自己的職業花心,看看哪裡比較吃香便蟬過別技﹝見《三十歲後》﹞。這都是典型的樂觀主義,滿以為修畢一個專業資格後,入了行便必定會飛黃騰達,其實那些都是『有雞便有蛋,有蛋便有雞』的妄想。你渴望加入這個行業,但問題是這個行業是否容得你呢?看著別人撈得盤滿缽滿,正因為人家只會拿風光的一面來耀武揚威,也許:

  1. 有許多從業員沒賺到道聽塗說的薪金,但他們『知醜』地沒有張揚出來。
  2. 太多慕名而來的求職者,構成了粥雖多,但僧更多的怪現象。
  3. 為了入行而花數年時間去讀一個專業資格,誰知道畢業後會變成什麼光景?

人在紙上談兵的時候,很容易會把一個顯淺的道理忘記了:雞會生蛋,但不代表雞一定會生蛋。畢竟這是個自由戀愛的時代,不是買了公雞母雞回來後,它們便會乖乖地上床、結婚、生蛋,又或者公雞患有先天性的勃起障礙又怎麼辦?世事如棋,變幻莫測,哪裡會有必然成功的道理?

266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