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新聞紙上都可以讀到許多數據,包括民意調查或其他反映社會狀況的數據1,但我們鮮有研究它們的來歷及準確性,例如海關每逢長假期都會公怖出入境人數,復活節長假一共會有二百八十二萬人次出入,即平均每四個人當中,會有一個出了境﹝以每人一來一回兩次計算﹞,你覺得這個數據合理嗎?台灣大選後,據說選前國親聯盟的支持率原本領先民進黨六個百分點 ﹝據其黨公怖﹞,槍擊案後,阿扁反超前,結論是阿扁因此而多了數十萬票。想說,這個扁總統無端受惠屬毋庸置疑,只是理據上有點不科學,正好拿來作個活教材﹝同時參考相關數據﹞:
- 不要忘記,六個百分點優勢是根據國親聯盟所做的民意調查所得,缺乏準確性,例如民進黨的民調便說只落後一個百分點,其他機構所做的明顯比較中立,選前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的結果則顯示相差三個百分點。
- 在所有選前的民意調查當中,都有一成七至三成五的受訪者未表態,三至六個百分點的支持差距實在站不住腳。
- 但凡按比例推算的民意調查都有誤差,報告中沒有列明﹝可見記者缺乏民調專業﹞,若以三個百分點的誤差來算,除國親的民調外,一概都算 Too close to call﹝相差極為接近﹞。
- 民意調查不一定準確,樣本抽取方法、樣本數量或問題設計等等都可以左右數據。一向民調都屬參考性質,從數千人的樣本去估計全台一千六百多萬選民的意向,誰都不敢保證百分之百無誤。
社會調查的其中一個毛病是調查機構預先設定結論,例如民建聯一直喜愛營造受市民支持的假像,跟國親聯盟的鬼胎一樣,他們所做的數據一般會比較偏聽、誤導、甚至作大。社會調查的原意是要反映社會現狀,若社調不準確,或政府不相信社調的話,很難會把社會搞得好。回歸以來,董班子一直喜歡利用社會數據來嚇唬市民,財政赤字、教育開資、工務員薪酬、外圍賭檔的收入、聲稱擁有居港權的內地人數等等,有時候懷疑政府究竟是應民意來施政,還是應方便施政去操控民意?香港人對自己的政治取向心裡有數,只有維護自身政治利益的政客才樂於掩耳盜鈴,要揭穿政府所撒的數據謊言,最直接簡單的,便是顯示民眾勢力,投票、上街,適隨專便。
- 以後一概統稱『社會調查』,或『社調』。『民意調查』或『民調』則是單指民眾意向性的調查數據。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