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答案的問題

一個人吃兩碗飯,兩個人吃四碗飯;一個工人需要一天完成的工作,兩個工人只需花半天便完成。這些是數學上正比例及反比例的邏輯,連小學生都會。然而,假若現實生活真是如斯直接簡單的話,那末大家小學畢業後便能通曉百科,再也不用上大學了。由中學開始,我們唸科學的都要上微積分課,開始明白甲跟乙的關係不獨是單純的正比例及反比例,圖表往往有狐度,也有趨向性,簡單一點說,人起跑的時候會較慢,往後會較快,然後漸漸趨向極限,再慢下來,所以一百公尺的賽跑紀錄是十秒鐘,但跑五十公尺不會是五秒,也許是七至八秒左右,跑一千公尺也不可能一百秒完成。

圖書館去年因一個工作指標而鬧得雞犬不寧,原因高層不知從那裡聽來一個 Performance Indicator﹝表現指標﹞的計算方式,下令全校各部門跟從。然而經濟學者的表演指標引用統計學的計算方式,高層張冠李戴,卻硬塞了一個正比例及反比例的邏輯,以後我們在五十公尺之內要跑出五秒鐘的紀錄,一千公尺便要跑一百秒,否則便亂扣『表現下降』的帽子。

另外一個謬論是「工序一所需時間 + 工序二所需時間 = 總工序時間」的概念。加數人人會,但也只是流於小學生程度的邏輯思維,因為這個概念限制了兩項工序的時段不能重疊,即在當值詢問處服務時,在沒有讀者詢問的情況下,也不能處理詢問處之外的工作。理論上,讀者不來,電話未嚮,我們都只能乾等。礙於本人的智力所限,硬算出來的表現指標實為一個數字的假象,完全不合乎現實情況。

有說表現指標只是一個資源削減的前奏,萬一政府一刀切去經費的一部分,表現指標的方程式馬上得知削資後的影響,也能夠進一步算出可裁去的人手。只是『炒』風未至,人先被一堆數據玩死,例如,

『為什麼行政人員都花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時間在「非製作工序」﹝Non-Production Related Tasks﹞上?』
『為何上司每天平均花三小時去監督下屬,而下屬卻只有兩小時被監督,難道有一小時下屬把上司當作透明?』
『一天八小時當值詢問處服務,卻只有兩小時解答學生問題,其餘的六小時你在幹什麼?』
『為什麼一天所需的工作時間是 8.3 小時,但我卻未曾見過員工天天加班?』
『為什麼撰寫會務報告的所需時間比開會長?』
『為什麼一份報告平均要四小時撰寫,卻要花三天在「等」﹝審批、書商回覆等等﹞?』
『為什麼書買少了一半,人手卻只能減四分之一?』

社會上有太多解不通的問題,唸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朋友當然遇見不少,答不出,並不等於數據出錯,或許問題本身是永遠沒有結論也說不定。例如,為什麼習慣磨牙的小朋友成績比較好?為什麼常吃巧克力的人比不吃巧克力的長壽一年?為什麼下雨天灰馬會跑得特別快?為什麼今年的元宵比往年冷?為什麼飯吃得那麼少,人卻特別胖?為什麼卅幾歲人還沒有女朋友?為什麼八達通咭的結餘只有廿八元正?為什麼這星期的六合彩號碼單數比雙數少?為什麼女子十二樂坊的人數剛好是十二位?而非十一或十三?

要是能夠答出以上所有問題的話,我大可以引薦閣下加入本行業,要是有生之年沒被校長逼瘋的話,不難會被訓練成為一位哲學家。

22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