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港以來,一直希望找一家適合自己的教會,尋尋覓覓,前陣子終於在家附近找了一家宣道會,參加了幾次周日崇拜,感覺仍然很好。信主多年,習慣了在美時候的信仰模式,一切都很傳統,一個尖頂的教堂掛著一個大十字架,周日早上開車前往崇拜時,在三個街口以外已經看得清清楚楚。教堂內一排一排的油木椅,椅背上梅花間竹地插著聖經與詩歌本,鋪上松木地版,穿著整齊禮服的牧師侃侃而談當日的証道,嚴肅的風琴司準確地敲打著每粒音符,詩歌班成員都披上白袍,吊著嗓子歌唱著『哈里路亞』。
在香港的教會跟美國的有明顯分別,文化上沒有美國的源遠流長,也沒有美國教會般資源豐厚,許多小教會都位處某大廈的單位內,由傳道人支撐著,包辦聖餐、領洗及祝福,信徒都擠迫地坐在摺椅上安靜崇拜。去過一兩次這樣的聚會,雖然了解到香港教會的難處,但仍然懷念傳統教會的氣氛。
香港的教會都很年輕化,九成信徒是年輕一輩,分組聚會可以『落吧劈酒』,話題圍繞著家中的黃面婆。也首次見過打爵士鼓彈電結他作聖詩伴奏的崇拜,唱的並非總會指定的詩歌集及中譯本,而是商業味濃的自創 band sound 版本,曲詞製作沒有傳統詩歌集般嚴謹,偶然聽見信眾會把『主的慈愛』唱成『主的癡呆』,這是另一番風味,是香港的特色。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