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比較老餅的緣故,車內慣常地播著兩個 TuneIn 電台,一個是七十年代老歌,另一個是六十年代老歌。某日忽然播起 1961 年 Ricky Nelson 的《Travelin’ Man》,或許香港人不認識這首歌,也不認識 Ricky Nelson 是何許人,但特別之處是歌詞出現了『香港』這個名字,另外其 MTV 還出現了香港的風景片斷。在短短幾秒的鏡頭下,發現這個香港十分陌生。前景是早被拆掉換上豪宅的虎豹別墅,而背景則是未填平作維多利亞公園的銅鑼灣。歌曲是 1961 年發行的,但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維多利亞公園早在 1954 年8月開始興建,那麼《Travelin’ Man》所採用的香港圖片實為『舊照』,比歌曲本身要再早十年。
在《Travelin’ Man》這幅截圖上發現了許多有趣的地方,順帶可以說一說銅鑼灣這個地名的由來。銅鑼灣的英文名字為 Causeway Bay,雖然中、英文名字都指同一個地方,但原來兩個名字背後的意思也不同。顧名思義,銅鑼灣指這個海灣本來的形狀似銅鑼,現時的銅鑼灣經過不斷的填海擴展,這個海灣早已看不見銅鑼的形狀了。然而在《Travelin’ Man》這幅截圖依稀可見未填海前的銅鑼灣是『窩』進去的海灣(見圖一),右邊可見弧形的海岸線(見圖一紅線),左邊被虎豹別墅遮擋了,但仍然可見半截海岸線。由此可見,銅鑼灣實為一個半圓形的海灣,所以得名銅鑼灣。
而銅鑼灣的英文名字 Causeway Bay 中的 Causeway,其實是英文名詞,在字典裡有收錄,意指海堤上的道路,那條海堤就是未填海前銅鑼灣的海堤。那條海堤路今天仍在,名字仍舊是 Causeway,那就是今日的高士威道(見圖一黃線),圖中可見當時稱作海軍球場的銅鑼灣運動場(見圖一藍線範圍),以及球場旁的皇仁書院(見圖一綠圈)。本來銅鑼灣及 Causeway 的意思並非一樣,但當銅鑼灣跟 Causeway 結成了中英名稱的等號之後,銅鑼灣道及 Causeway Road 便變成同一名字的兩條街道了,他們都是『銅鑼灣道』(見圖二)。看來當時的政府也沒有認真去處理這個街名雙胞胎問題,『求其地』把銅鑼灣道譯了作 Tung Lo Wan Road,Causeway Road 則變成了高士威道。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