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香港不存在的角落(三):天后

天后雖然屬於銅鑼灣區,但天后和銅鑼灣漸漸變成了兩個不同地方的代名詞。一般人約定俗成的天后區是維多利亜公園以東至北角一段,那裡食肆林立,是一個美食天堂; 而銅鑼灣區則是維多利亜公園以西,崇光百貨公司一帶,兩個地區跟地下鐵路的銅鑼灣站及天后站位置吻合,典型地因為香港地鐵站而被民間規劃出來的獨立區域。天后本身並不是官方的行政區域,也不存在於地圖上。然而,有趣的是,從前銅鑼灣(約定俗成在崇光百貨公司一帶,下同)原來不叫銅鑼灣,而舊時所指的銅鑼灣其實就是今日天后的位置。更有趣的是,香港島曾經以天后的舊名字命名,要不是當年英國人失魂,把香港村拿來稱呼香港島(見《香港為什麼叫香港?》),或許今天香港會以天后的舊稱來命名。

翻查資料,今天的銅鑼灣區在開埠初期稱為東角(見《西角、東角、北角》),今天銅鑼灣東角中心門前有一條小道通往世界貿易中心,名字叫『東角道』,就是未填海前的東角遺留下來的痕跡。而當時銅鑼灣的中心地帶,其實就是今日的天后區,你不難發現一些早年規劃的社區設施統統都在天后區內,例如銅鑼灣街巿、銅鑼灣社區中心、銅鑼灣消防局等等,可見『銅鑼灣』被移到崇光百貨公司一帶其實只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反而今天的銅鑼灣區,曾經有一段時間屬灣仔區,開埠時期的『四環九約』中的『下環』,就是今日的灣仔,範圍包括銅鑼灣。時至今日,有些小巴司機仍愛以舊地名 ——『灣仔大丸』—— 來指銅鑼灣糖街的小巴總站。舊大丸百貨公司位於糖街後面的記利佐治街,用今日的區域概念來理解,以『灣仔』來稱呼這個地方,份屬『老點』。

雖然天后這個名字是因為當年地鐵站規劃而被創造出來,但這個名字卻非憑空想像出來。故名思義,天后乃以大坑天后廟道的天后廟而得名,而這個天后廟又牽連到一個更古舊的地名 —— 紅香爐。根據饒玖才的《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裡提及:

『位於昔日銅鑼灣東南部海旁的天后廟,初由九龍灣蒲崗村民戴氏家族倡建,其確實年代無可考 ⋯⋯ 戴氏家族原為廣東客家人,後遷居九龍灣,他們經常駕艇到銅鑼灣一帶割水草。據傳說,某次他們在該處岸邊拾得一紅色的木製香爐。將其置於岸邊。後查為潮汕商船供奉之物,因搬運時不慎流失,漁民將其送還商船。不久商船遇風沉沒,香爐又再飄回銅纙灣,漁民認為是天后顯靈,故集資建廟以供奉天后,而香爐亦成「鎮廟之寶」。』1

可見紅香爐這個地名跟天后廟有直接關係,而且是先有天后廟才有紅香爐這個地名,而天后廟後的紅香爐峰,這個名字則一直沿用至今。據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研究所得,紅香爐天后廟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間2。然而,紅香爐這個地名卻早於康熙四十三年已經出現3,以邏輯推斷,天后廟也應該早在康熙年間已經存在,要不,以上紅香爐的典故只能屬訛傳。

據 1841 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4,紅香爐村只有 50 人,一般沿海地圖都不會去記錄這條小村,所以在遷界以前(見《曾令香港沉淪的遷界令》)紅香爐村是否存在不得而知。直至康熙年間,因為海盜猖獗,加上西方列強虎視眈眈,清朝廷在紅香爐設置汛站,而『紅香爐』這個地名便開始出現在沿海海防地圖上。因為清朝的沿海圖比較重視防務,大多著重記載汛站而忽略民間村落,所以有一段時期紅香爐水汛成為了香港島的代名詞,箇中原因很簡單,當時清廷視香港為邊防要塞多於商貿港口(見《西貢與屯門:東與西的微妙關係》)。閩浙總督顏伯燾在道光廿一年的奏摺中有說:

香港為商船內駛必由之路,其島曰紅香爐,上有營汛居民,並非偏僻小島可比。』5

那時候鴉片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假如當年《南京條約》由清方擬定,難保香港不會被正名為『紅香爐』,也就是今日的天后。

  1. 〈銅鑼灣的變遷〉.《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饒玖才.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 年初版
  2. 紅香爐與紅香爐天后廟
  3. 紅香爐水汛
  4. Hong Kong Gazette, No.2, 15 May 1841
  5. 引自文慶等(編):《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北京:故宮影印本,1930年)卷30,頁17。
清《廣東沿海統屬圖》顯示沿海的紅香爐汛站。圖片來源:海事處網站。
清《七省沿海全圖》標示香港島為『紅香爐山』。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新安縣誌》的香港地圖,圖中有標示『紅香爐』。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小巴司機以『灣仔大丸』來稱呼銅鑼灣崇光百貨一帶範圍。圖片來源:東方日報。
現存最早的天后廟照片,拍攝於 1868 至 1871 年之間。圖片來源:John Thomson

467

404 香港不存在的角落(二):佐敦

喜歡看早前 ViuTV 的《404 不存在的國落》,它是一個介紹在地圖上不存在的『國家』的旅遊節目。小弟忽發奇想,也來個東施效顰,寫一下《404 香港不存在的角落》,介紹一些廣泛使用的本地地名但卻不存在於地圖上。

首先要介紹的是西環。自從香港開埠初期開始,『西環』這個地名已經存在,但『西環』從來不是一個官方的行政區域。西環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四環九約』,四環就是指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但是所謂『四環』只是當年華人約定俗成的名字,從來不是港英政府的行政區域,所以坊間『西環』的英譯名出現過不同版本,鬧出不少笑話。關於西環的故事曾在拙作《西環與西營盤》(已改標題為《404 香港不存在的角落(一):西環》)裡提及,不在這裡重覆了。

另一個地方是佐敦,佐敦並非官方的區域,行政上屬油麻地範圍。雖然佐敦是地鐵站名稱,但佐敦這個名字並不是因為地鐵站而開始被廣泛採用,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佐敦已經是一個繁盛的區域,比地下鐵路還要早五十年。早在 1933 年佐敦道碼頭啟用,因當時未有過海隧道,佐敦道碼頭成了來往港九的交通樞紐,相對帶旺了佐敦道一帶的經濟,咕喱館、茶樓、士多、戲院等行業都集中在佐敦道一帶。九龍巴士公司在佐敦道碼頭設有總站,開辦多條來往九龍及新界巴士線,遠至元朗、屯門及上水。翻查資料,自 1947 年開始已經有來往文錦渡及佐敦道碼頭的 15 號線1,而以佐敦道為終站的小巴線也始於六十年代,可見『佐敦道碼頭』成為普遍使用的地名,已有八十年歷史。

至於『佐敦道碼頭』有沒有被簡化成『佐敦道』,甚至『佐敦』呢?我在一幅舊巴士照片中,看到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當時來往佐敦道碼頭及牛池灣的 14 號線,中文的『碼頭』被縮小了,驟眼看就是『佐敦道』; 而英文的『Road Ferry』二字亦也被縮小了,變成單字『Jordan』。這個現象又要算到語文習慣的頭上,原來地名一般由多個詞組組成,例如『銅鑼』『灣』,便是由兩個不同意思的詞組組合而成。『佐敦』『道』『碼頭』是由三個詞組組成。在語文習慣上,有時候會把後面的詞組簡化掉,例如我們會把『彩虹邨』簡化成『彩虹』,而今天的『上水』也是由『上水圍』簡化而成。以此推斷,『佐敦道碼頭』也許早在數十年前已經在口語上被簡化為『佐敦』。

約定俗成下的『佐敦』介乎油麻地及尖沙咀之間,雖然今天不是一個行政區域,但在本地歷史上,卻曾經是一個有文獻記錄的地區。根據 1820 年編印的《新安縣志》記載:「尖沙嘴迤北,有山樑一座,名曰官涌,恰當夷船脊背之上,俯攻最為得力」。官涌曾經駐有守兵,稱為官涌汛,並設有官涌炮台。1839 年林則徐曾經帶領守軍成功擊退英兵,史稱官涌之戰2,是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鮮有的一場勝仗。後來,英國人殖民九龍半島之後,剷平了官涌山,炸毀了官涌炮台,自始官涌變成了歷史名字,然而位於寶靈街的官涌巿政大廈卻仍然使用舊名,為當年官涌之戰留下了一點歷史痕跡。

  1. http://www.681busterminal.com/north_legend06.html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官涌之戰
『佐敦道碼頭』被簡化成『佐頓道』,英文地名仍舊是『Jordan Road Ferry』。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佐敦道碼頭』被簡化成『佐敦道』,英譯地名則被縮成『Jordan』。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佐敦道碼頭』被簡化成『佐敦道』,英譯地名則被縮成『Jordan』。圖片來源:網上影片
『彩虹邨』被簡化成『彩虹』。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官涌巿政大廈。圖片來源:Google Street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