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預測

颱風鮎魚跟香港擦身而過,切合一句中國人的比喻『雷聲大雨點小』。的而且確,鮎魚初期來勢洶洶,挾著南中國海二十年來最猛的超級颱風之名而來,最終卻沒下過一場大雨便走了。一些無知巿民指責天文台『亂點』,打亂了他們的周末計劃云云。我本身不是一位追風者,但卻明白氣象預測的難處,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要預測天氣,比預測女人的心理更困難。以龍捲風為例,美國氣象局只能在龍捲風形成二十分鐘前才能夠偵測到,氣象學家一直希望可以更早向市民提供預警,但奈何以現今的科學技術仍未能辦到。

要了解氣象預測,先要了解整個氣象系統,什麼高壓脊、高壓區、低壓區、冷鋒、暖鋒、海洋溫度、海洋氣流等等。颱風預測的氣象圖,需要覆蓋從內陸至南中國海至西太平洋,當中所包含的數據既多亦繁複,然而數據愈多及愈仔細,所得出來的預測亦愈準確。今天的氣象預測均依賴超級電腦,把所有氣象資料輸入電腦運算,再分析出颱風的位置及要走的方向。現代的颱風路線預測全賴模擬器技術,要預測精確的路線,需要依據今天的數據去模擬明天的氣象形勢,再依據『估計的』明天氣象形勢去再模擬後天的氣象形勢,如此類推。

自從 1997 年深藍電腦打敗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巴羅夫後,人工智慧在某程度上來說,已經可以取代人類智慧,甚至超越人類,尤其對於處理龐大的數據分析及預測,但仍然要面對一個難題:時間。在棋賽上,卡斯巴羅夫可以等深藍運算後再下棋,過程中,橫盤上的形勢不會改動,但現實世界卻是瞬息萬變的,地球總不能停轉二十分鐘來等電腦去運算。所以說,氣象預測一定要快,而且資料必須是最新及最準碓,甚至可能要每分每秒去更新氣象資料,氣象電腦總不能花二十分鐘去運算龍捲風的預測,否則龍捲風形成後才發預警便沒意思了。

412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電子版《清明上河圖》載譽訪港,門卷一早售罄。朋友撲得兩張閒日的入場票,說不惜向公司請假也要一睹為快。然而以小弟愚見,電子版《清明上河圖》雖然被祖國捧為『世博中國館鎮館之寶』,其實有少許被過於吹捧。原因就好像香港羅浮宮要展覽一幅動畫版的《蒙羅麗莎》一樣,畫中人可以微笑、苦笑、傻笑、大笑、痴笑 …… 但你會去看嗎?我一定不會感到興趣,因為會傻笑的一定不是蒙羅麗莎,更加不會是達文西的真跡。雖然歴代都有《清明上河圖》的仿作品,但今天的電子版能否被捧為『寶』,則屬見仁見智了。

《清明上河圖》最值得欣賞的,是它像照片一樣紀錄了北宋時期汴京的繁榮境象,為後世文化研究提出了許多珍貴資料。《清明上河圖》最早的版本是北宋張擇端的原本,稱為張本或宋本。張本真跡價值連城不在話下,連帶仿作品都賣得好價錢,所以民間不斷仿作《清明上河圖》,最具名氣的要算明.仇本及清.院本。要注意的是,不論明仇本或清院本都不是跟足宋本重畫,明仇本是明朝名家仇英仿傚宋本所畫的,但背景則是明代的蘇州。細心一看,不難發覺兩畫的分別很大,例如張本裡畫的是木橋,而仇本所畫的是磗橋,可見兩個年代的造橋技術不同。而清院本則集各家之長而作,沒有特定背景,相信是依據明代各仿本而作,但因為清代畫功出色,且富麗堂皇,亦令清院本甚具名氣。

是次來港展出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是根據仇本仿作的,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其所標榜的優點 ── 動。從一個靜止的圖畫變成了動畫,當中無可避免地添加了一些原圖沒有的元素,例如人與人之間交際時的舉止動作、經濟交易狀況,據說還加上夜景等等,但這些新元素都不存在於仇本裡頭,全由現代人憑想象添加進去,這未必跟當時的社會實況相符,而所添加的材料亦無法從典籍上獲得考證。要把電子版《清明上河圖》跟張本、仇本或清院本齊名,最主要看製作過程中是否經過嚴謹的資料搜集及學者分析,從而替每個動作細節作合理判斷。但以祖國過往的案底來說,例如奧運的假煙花、女童假獻唱、世博主題曲抄襲疑案等等,當局大都寧取門面效益而捨卻踏實的研究製作,我甚至相信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只不過全是電腦動畫師的創作產物。若果不幸言中,這跟坊間的動畫唐詩宋詞其實沒有兩樣,犯不著為一張門票而爭過頭崩額裂。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仿品,購自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411

施政報告與莎士比亞

特首施政報告出籠,我對此感到非常失望,皆因未來施政沒有解決本地剩女及剩男的社會問題。大家要明白,假如有情人都終成眷屬,、大家添丁發財,既能解決教育殺校問題,而且住屋需求將大幅減少,否則全港七百萬人口,政府便要配給七百萬個單位,對不?只不過,人終究不是禽獸,不是政府安排兩隻發情期的人類交配便了事。人跟禽獸最大的分別,在於人類有情,有所謂清官難審家庭事,政府可以運用行政手段去解決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但破鏡未能重圓、兩情未能相悅,人與人之間缺乏了愛,大抵不能像解決樓房問題般去興建八萬五千對愛侶吧。

愛情畢竟是一件虛無縹緲的東西,你不能把一顆心掏出來說:『看,這裡頭藏著愛。』但它卻明明能夠讓人心神仿佛、心跳加速、笨口拙舌。記得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裡頭,有一種三色紫羅蘭名叫『Love in Idleness』,只要把它的汁液塗在熟睡的人的眼皮上,她便會愛上醒來第一眼看見的人。像我這一類笨口笨舌的單身漢,最渴求這種神仙水,在心上人的眼皮上抹一把,幸福便可以唾手可得,該多好。可惜的是,遇不上仲夏夜的美夢,反而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不斷在失落中燃燒著欲望。莎翁的愛情觀都是單純的,仿佛世上只有愛與不愛,愛情故事的主角永遠不會變心,感情不會變淡,不會見異思遷。要不,《羅密歐與朱麗葉》多了一個第三者:“Romeo Romeo, I shall love Albert.” 豈不糟糕?

410

秋愁

『愁』這個字的字面解釋是悲傷,在《說文解字》裡說:『愁,憂也。』把上下分拆起來,變成『秋』『心』,即指『秋天的心』為『愁』。在小弟的手記裡,不下一次指出中秋節人月團圓,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因為自古以來,秋天都代表憂傷,所以中秋節的詩詞必定以感懷及離別為主,例如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潛而默化下,連帶秋天的流行曲都比較傷感,例如譚詠麟的《愛在深秋》及呂方的《別了秋天》等等。所以說,中秋夜其實並不適合兩情相悅,反而充滿哀愁的。

說起來,秋天被指為憂傷的季節,源頭可以追溯至《易經》。《易經》認為世界是周而復始的,花開花落、冬去春來、日出日落、緣去緣來,不斷循環。四季中,有所謂春發、夏長、秋收、冬藏。冬天是死寂的,所以有說經過金融海嘯之後,經濟步入了『寒冬』;相反,春天代表了步出底谷,有萬象更新之勢,所以當人淋浴在愛河之時,會說『春風滿面』。過了盛夏之後,大地步入衰退期,樹葉枯黃、動物準備冬眠,文人大概都要感懷身世,憶念舊人。所以文人大都喜愛借秋天去抒發愁情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登高》。

最近讀到蘇軾的《中秋月》,頗有共鳴之處: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大意是說,中秋月色皎潔,只是人卻有點迷茫,美好的事物並不長久,不知明年今日,將身在何處,和誰一起賞月呢?

409

虛與實的遊戲

我喜歡現代畫,尤其喜歡印象派。年初回紐約時,除了要棎望親友外,最重要的行程是要到大都會博物館,看一看名家真跡。近年嘗試欣賞其他類型的作品,抽象派、表現派等等,看了一堆。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位畫家,一位是內地畫家曾梵志,另一位是已故的西方畫家雷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一位是當代表現主義畫家,另一位是現代超現實派,兩者無論在風格及背景上都很大分別。然而,二人的作品卻有一項奇妙的共同點,就是筆下的人物,都被『粒住個頭』,看不清楚樣貌的。

認識曾梵志,始於零三年上海美術館的曾梵志作品展﹝見《上海遊記﹝一﹞》﹞。較有名氣的要算《面具系列》,當中一幅作品 ── 黃色背景,八個人笑臉滿盈,一字排開互相搭著肩,但弔詭的是,這張笑臉其實是個面具。這令欣賞者疑惑,究意面具背後的內心世界是快樂還是愁苦?頸上纏著一條紅色領巾,有意無意之間,令我聯想起祖國,每當祖國大搞形象活動時,奧運、建國紀念、神洲升空等等,我都會想起這幅畫,思想鏡頭下的每一個人,在面具背後的內心世界。

其實《面具系列》已經接近超現實主義,創作者很清晰地告訴大家,他們不一定在笑,手法跟超現實主義之父 ── 馬格利特的《這不是煙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有異曲同弓之妙。《這不是煙斗》畫著一根煙斗,下款卻老實地寫著『這不是煙斗』,不是煙斗,這是什麼?馬格利特的作品中,我最喜歡《情人》﹝Les Amants﹞。《情人》系列有兩款作品,一款畫著一對情侶在接吻,另一款畫一對情侶在郊外互相依偎,作品特點是 ── 主角都被一塊白布幪著頭。創作者其實也在老實地告訴欣賞者:他們不一定幸福。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主張打破一切理所當然的邏輯,誰說畫中人必然快樂、幸福?創作者刻意去遮蔽筆下人物的表情,引起欣賞者的好奇心,或許被遮掩的部分與所期待的形象有所衝突,構成藝術中虛與實的遊戲。有時候我想,所謂超現實主義其實現實得很,接一通推捎電話,聲音甜美,笑語盈盈,謂有優惠服務推介,這也是現實中一個虛與實的遊戲。不同的是,曾梵志替他們戴上了面具,馬格利特老實地寫著:我不是煙斗。相比藝術世界,現實卻要狡詐得多。

曾梵志《面具系列》

René Magritte – Les amants

408

無題

細雨,倦了
像淚珠,無限恨
憔悴的夢 ,帶來了孤單的西風,吹徹玉笙寒
菡萏,愁起,綠波間?不堪看
春天的仙子,可否偷偷來給我一個吻?

407

文字演義

記得在圖書館學院入學面試時,系主任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修讀圖書館學?當時我已經擁有一個電腦碩士學位,並在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上班。我說:因為我想幹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系主任覺得我的選擇匪夷所思。幾年後,在文學院入學面試時,院長也問了我相同的問題,為什麼要來修讀中文?當時我的職位已經是高級館長,看來是不會『轉行』了。我說:書讀了三十年,我想修讀一些自己喜歡的科目,系主任仍然覺得我的選擇匪夷所思。事實上,往後兩年面對著學費單時,我同樣覺得自己的選擇匪夷所思。

對中文的興趣,或許源自王德威教授的『原鄉想像』,他認為海外浪人都會追逐原鄉夢想。小弟旅居海外十多年,中國文化跟相隔異地的戀人一樣,愈是若即若離,愈要感到興趣。但愈感到興趣,卻愈覺得疑惑,文化本身有許多規條,拜年、紅包、月餅、湯丸、登高等等,但從來沒有人去了解過前因後果。後來才知道,原來中國人對文化的承傳,一代接一代的承襲下來,是從來不會去問原因的。舉例說,當我上第一課研究院的中文課時,鄧仕樑教授問了一個家傳戶曉的問題:為什麼唐詩最具藝術價值?幾十年來,只有人告訴我唐詩最具藝術價值,但從來沒有人來解釋過箇中的原因。

記得中學時期,倪匡先生的小說一紙風行,許多都賣至斷版。母親在家長會上曾要求班主任向我勸說少看點閒書,誰不知,那時候老師正向我借了《老貓》及《大廈》兩部小說。除了倪匡的科幻小說,還有亦舒、古龍、金庸等作品亦非常流行。也許我比較保守,總覺得文字的魅力在於含蓄,給讀者留有幻想空間,但現代人的腦袋卻愈來愈懶,『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那及得上《赤壁》上的浩大視覺場面?不知道是否已經跟現代人出現了代溝,現代人對文字的追求己經不可同日而語。再寫手記之後,朋友第一句評語是:不看沒圖片的東西;在科林上發表了一篇沒口語的白話文字,竟然被評說在寫『古文』。

對了,為什麼唐詩最具藝術價值?鄧教授當時沒說明,或者答案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直至畢業後,才發覺問題本身已經存在弔詭之處:『藝術』是西方美學的定義,以西方美學觀點去評價唐詩,雖然不是新鮮題材,但足夠發揮成一篇論文了。

406

行山一二事

小弟熱愛行山,但亦非年輕力壯之輩,所以每次行山前都做足準備工夫,有詳細路線規劃,天氣、上落斜、難度、時間、長度、補給、出入口等都要掌握得清楚。正因如此,關於行山事故的新聞亦特別留意。近期比較嚴重的行山事故,要算兩個月前一名新西蘭機師在八仙嶺山頭所發生的意外。單看表面報導,這件不幸的事情,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首先,意外當日天文台才發出酷熱警告,當事人根本不應該前往八仙嶺;第二,無論發生任何事,都不應該離開大隊;第三,據報導,當日機師因缺水要先行往終點補給,這裡機師也犯上了兩個錯誤:未有帶備足夠飲用水;當出現缺水狀態時未有即時停下來休息,反而加快腳步趕往終點。倒是最後一項錯誤最容易被忽略。

香港夏季比較濕熱,行山人仕特別容易中暑,當感覺頭痛/頭暈的時候,這表示身體已經發出了警號,應該立刻找個陰涼位置喝水及休息。我有時候打趣地說,找個涼亭睡個午覺更好。只是,同好往往對自己身體機能缺乏敏感,不下一次聽見團友說頭痛,但否認出現中暑徵狀,並加快步伐下山,這正正就是新西蘭機師所犯的致命錯誤。小弟有自知之明,從來不會在行程上爭先,反而多休息,因為我不會讓體力透支、不會讓心跳過快、更加不會讓身體出現中暑徵象。小弟行山歷六年之久,要不是這幾項大原則,恐怕早已撐不下去。

還有幾項原則是必定遵守的:必定清晨出發,好讓有充分時間在日落前完成路程;不會臨時更改路線,因為原有路線經詳細策劃及籌備,萬一更改了路線,我不能充分掌握新路線的每項細節;不走小路,萬一出了意外,起碼搜索隊能夠找到出事位置。香港有一個協助搜索行山失蹤人士的義務團體,名叫『郊野義務搜索隊』1,大多接手警方放棄搜索的個案,而且一搜經年。為什麼一具不會跑的屍體要經年累月地去搜尋?原因大部分同類案件都是走小路之故,要是偏離了大路,天大地大,荒山野嶺,要找一個人比大海撈針一樣困難。所以說,要是一天,閣下行山時體力不支,要倒也要倒在大路上。

  1. http://zh.wikipedia.org/zh-tw/郊野義務搜索隊

405

虛擬系統與未來戰士

在電影《未來戰士》中大隻佬明星阿諾舒華辛力加飾演的機械人 T800 來自未來世界,奉命謀殺未來人類軍隊領袖的父親米高·比恩。然而,整件事件的源頭始於美國國防部一部超級電腦 — Skynet,設計原意是當國家受外來襲擊時,電腦可以全權控制所有導彈、人造衛星等軍事設施,並自動作出防衛。後來,Skynet 背叛了人類,展開了一場人類與電腦的戰爭。

《未來戰士》跟一般的科幻故事一樣,大家都在猜想,到故事發生的時代,這樣的情況會否發生呢?小叮噹會否在廿二世紀出現?2012 時地球會否遇上大災難?2001、2010 會否像寇比力克所預言的一樣?在最近的一次學術會議中,有學者談及虛擬系統﹝Virtual Machine﹞的發展,聽罷,我跟身邊的朋友低聲細語:這不是跟《未來戰士》的 Skynet 一樣嗎?

虛擬系統是一套可以模擬硬體的純軟體系統,簡單來說,是在一部電腦裡頭建立另一套虛擬電腦,而兩套系統可以完全獨立運作而不會互相干擾。虛擬系統的發明源自兩派,一派是仿真器﹝emulator﹞的出現,例如在 Windows 系統下仿造一台任天堂遊戲機,令老鬼可以重溫年少時的經典遊戲;另一派是給電腦初學者提供一個廉價的實習平台,用家可以在 Windows 系統下建立一台 Unix、Linux、Oracle 等高檔次的伺服器,而又不用購買昂貴的器材;再者,搞垮了,只要在系統上把虛擬器刪掉、再建立便成。後來,虛擬系統逐步應用到實用的層面,例如可以在 Mac 系統下運行 MS Windows、在 Windows 7 下運行 Windows XP 等等。

在伺服器上應用虛擬系統是近年談論得最熱烈的話題,虛擬系統的優點,是掛上的伺服器不用考慮硬體價錢及存放空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搬遷或複製伺服器所需工序大大地簡化了,理論上,只要複製某個虛擬伺服器的系統檔便可以了。如是者,有學者研究了一類人工智慧系統,如發現某﹝實體﹞伺服器出現問題,可以自動把所有虛擬系統搬到另一台伺服器上。這不就是 Skynet 的原型嗎?就以敝校為例,假如該人工智慧系統背叛了人類的話,它可以輕易調動警隊、消防隊及醫療隊,因為警報系統連上了警局、消防局及報案中心。也可以經 IP 電話連到北韓國防部,說美國要跟他開戰,再發一通受襲警怖給美國的國防系統。你會說,索性拔掉電源不行嗎?不行,因為敝校的門禁系統﹝Access Control System﹞也由伺服器管理;你又會問,那麼關掉整區的電源不就行嗎?不行,因為敝校的聯營網絡系統遍佈全港十八區,它可以不用五分鐘把伺服器由灣仔『搬』到東涌,甚至搬到俄羅斯,以後每小時搬一次伺服器也成。

乖乖不得了,我家附近的防空洞在哪裡?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