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伴

最近又發生了一宗行山事故,當局再次苦口婆心地呼籲愛好者要結伴上山。小弟近年停止了所有行山活動,正正就是為了要『結伴上山』的原故。

要知道上山不上山是一項容易的決定,只要睡眠充足,做好功課,帶備地圖、足夠的水及相機便可以成行。然而是否可以『結伴』,這便關乎緣份的問題,有所謂『百年修來同船渡』,能夠一起上山,經歷崎嶇險途、互相扶持,沒有前世累積的七八十年緣份,大既都不能強求。一個旅程,首先是投契的問題,她長舌、cheap、八掛、愛說是非,一個行程由大埔至鹿頸,都喋喋不休重複又重複地跟你說上司如何如何對她有偏見云云,恨不得要在八仙嶺上踢她落山便算了。另外,是體力的問題,路程是否適中其實因人而異,有的人一天可以走畢整條麥理浩徑﹝我走一段也要得花上半天﹞,有人走兩小時便覺頭暈身慶發燒抽筋沾寒沾凍、大字形地躺在山道上說走不動了﹝但最接近的出路也要多走兩小時﹞,我好不容易才像趕牛般原路把她趕回出口。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問題。我上山是為了遊山玩水,欣賞風景,所以必定﹝相﹞機不離手,儘管器材愈來愈貴,也愈來愈重;但有些朋友行山倒只是為了一個『行』字,甚至標榜急步行山,像賽跑一樣要儘快跑到目的地。有時候他們會嫌路線的腳程不夠長,要提前兩個巴士站出發,務求要『行鑊甘』才安心。也許他們都曾是天庭上犯了事的小仙子,此生要輪迴塵世受苦受難。

世人往往都有獨身歧視,就是你會規勸單身的朋友結伴,但鮮會要已婚的男女去獨身。只是我不明白,獨身究竟有什麼問題?古時屈原隻身歸隱,四海為家,情懷既激昂而浪漫,後人崇拜他的愛國情操,卻沒有人關心過他生前有無拖拍;陶淵明也有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一派生歸田園、死隨山野的胸襟,沒有一點拖泥帶水的感情瓜葛。

單獨上山,就像小說裡頭的世外高人雲遊四海一樣,都是獨來獨往的,要去哪裡便去哪裡,想走便走,想歇便歇,遠離世俗凡囂,天地樂土隨處傲遊,晨光薄露任意嚐。這一邊早起的畫眉鳥語輕歌,那一邊夏蟬高聲相和,這種大自然的天籟,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要是這時候,遇上了一隊民安隊,問:『為何不結伴行山?』忽然想起了家裡的『黑白天鵝』和那千鈞一樣的信用咭數,豈不大剎風景?

36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