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每逢過年時都會遇上的疑案就是:究竟是『新年』還是『春節』?當然,『新年』這個詞毋庸置疑,要拗的只有是『Lunar New Year』還是『Chinese New Year』1,但或許有朋友會留意到內地官方比或少用『新年』一詞,反而常常套用『春節』。
首先,要說說『新年』跟『春節』的因果關係。在拙文2曾經提及:『民國初年亦曾經有一段短時間把元旦改為西曆一月一日。』正確日子是 1912 年 1 月 1 日(即辛亥革命兩個月後)廢除舊有曆法(即農曆),民國政府亦簽下行政命令把『新年』改到西曆的一月一日。如是者,『新年』一詞便鬧了雙胞胎,即西曆有一個新年,農曆也有一個新年。至 1914 年,北洋政府正式命名農曆新年為『春節』,這樣子一年便只有一次『新年』,春節加上清明、端午、中秋為『四節』。至 1928 年民國政府強制廢除舊曆,認為是封建產物,禁賣舊曆,更訂定『嚴禁商民慶賀舊年』法例。然而,新法例只維持了六年左右便因民間反對而廢除了那個『廢除令』,自始民間又如常慶祝舊曆新年,自始官方再沒去干涉。3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仍沿用民國習慣稱呼農曆新年為『春節』,可以視之為前朝留下的老規舉。然而,『新年』跟『春節』的分別就好像『Lunar New Year』及『Chinese New Year』一樣,前者『係人都有』,但後者則可以據為己有。去年十二月,中共便把『春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假如單純地只是『元旦』(即新的一年)則缺乏獨特性,全球各地皆有『新年』,各地古文明也不乏依據陰曆的『 Lunar New Year』。但『春節』不然,可以視之為『自主研發』的節日。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