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缺乏變通,少了人情味,萬一電腦出了毛病﹝例如停電、輸入錯誤、感染病毒等等﹞,最嚴重的情況會連累整個機場停止運作,損失不計其數。然而,我們了解電腦的缺點,頂多是去加強預防及應變措施,不會棄之不用,因為比較起來,電腦確實利多於弊,正等於現代人不會因為電腦會間歇性『當機』而選擇再用算盤一樣。在同一個道理上,民主也不是靈丹妙藥,雖然民主不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但相比起專權,民主社會一定更好。
近年因為政府的教育政策混亂,導致教育界跟政府之間產生矛盾,月前,更因為《校管條理》而令雙方火上加油。如今《校管條理》在親政府議員護航之下給通過了,一如葉前局長的名言說,餘下來便只有『放長雙眼睇』的份兒了。我一直對《校管條理》沒有表態,因為雙方面都有道理,我只能在爭拗中保持中立。從理性的角度看,《校管條理》其實跟我們上了一門寶貴的民主課,因為兩派相爭,矛盾的關鍵正正在於對『民主』二字的闡釋,細心地去分析一下,會牽引了我們反思民主的真諦。
除少數私校外,全香港的中小學也是政府資助的,畢竟學校用的是公帑,而全港學生近一百萬,佔總人口的七分之一,學校絕對跟每一位巿民息息相關。例如每年今日的開課大日子,巴士鐵路都要加開班次疏導學生們上下課,足見學校對社會的影響力,政府希望學校的行政增加透明度或甚至接受監管,說來不無道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教會學校不是公立學校,雖說受了政府資助,但終究在背後支持的『老闆』還是教會,一所機構的決策不由老闆全權控制,反而受到職員及顧客﹝學生﹞在某程度上的干預,這確實又有一點匪夷所思。《校管條理》所推行的學校民主化,辦學團體跟家長之間必須取得適當的平衡,但當家長希望參與校政,而教會則不願放權的大前題下,或許這個中間點根本不可能存在。
《大公報》在本年五月時有一篇題為《校管條例與民主教育》的文章,談及《校管條例》裡的民主並不是靈丹妙藥,因為學生與家長均缺乏『民主的內涵』,例如某學生受了老師的叱罵,怒氣沖沖的家長便跑到學校大興問罪之師,試問這樣的家長又如何可以參與校政呢?自七一事件之後,巿民都鬧著一種民主化的情緒,什麼事情也可以跟民主扯上關係,君不見電台的年度流行曲頒獎禮也由『民主』產生嗎?最後青春偶象紛紛榜上有名,幸好電影頒獎禮不跟電台同一鼻孔出氣,否則陳果、王家衛如何敵得過 Twins?電台不長進,電視台更慘不忍諸,《棟篤神棎》大結局塵埃落定,但因應『民意』來個 alternative 的結局篇,這是最差勁的說故事方式,試想《半生緣》可以因應民意而改變劇情,曼楨從來沒有偶上過鴻才,反而跟世鈞幸福快樂地活下去,這還再是張愛玲的小說嗎?
民主不是靈丹妙藥,當中有所為有所不為,市民要理性,不要盲目追從,要不然,隨時連超級市場也來個民主化,明天的減價貨品由顧客決定,售價低至一折,皆大歡喜,經濟會因此而極速反彈也說不定。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