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漢字的雑砕念

這次在北海道旅遊跟女朋友逛商店時,發現了『雑貨』的分類,隨即令我駐足思考了一陣子。女朋友說:『貨品太「立雜」,不能分類的都歸類為「雜貨」,有什麼奇怪?』奇在這個『雑』字跟繁體字的『雜』有一點不同,也許背後也有一個故事。

在日語漢字中,凡『』字形都會簡化為『九』,包括『雜』(雑)、『倅』(伜)、『碎』(砕)、『粹』(粋)、『翠』(翆)、『醉』(酔)等字,唯獨『卒』屬例外,保留了原有字形。『』這個字古已有之,其實是『衣』字,看看『衣』的甲骨文便會知曉:( ),這是上衣的形狀。至於這個字何時被寫成『九』字?最早記載出現於唐代《五經文字.衣部》云:『作卆及皆訛。』,意思是『卆』是『卒』的俗字,但卻是一個錯字。北宋年間,遼國的《龍龕手鑑.酉部》有收錄『酔』為『醉』的俗字。

在日語漢字中,『雑』、『砕』等字早在戰後 1946 年由日本內閣發佈的《當用漢字表》1 已經出現,然而當時教科書卻標注『雜』『碎』乃正字,而『雑』『砕』等為俗字或異體字;在 1953 年的《福生新聞》2中,發現有廣告中『雜』、『雑』二字共用(見下圖)。至 1955 年起,《福生新聞》統一採用『雑』字。到 1981 年內閣發布的《常用漢字表》中,『雑』『砕』等俗字名正言順地『坐正』,『雜』『碎』等正字隨舊有的《當用漢字表》同被廢止。

有可能『杂』及『卆』相關字形一直在日本流傳,但很難想像這樣冷門的俗字會在異邦留了下來,起碼我在日本古籍上找不到丁點兒線索,更合理的推測是『杂』及『卆』的字形都是日本人自創的,而日本人會創造專用漢字一點也不感到意外3。值得一提是『雑』這個字跟中國簡化字『杂』相似,但比日語漢字起碼遲了十年,直至 1956 年《漢字簡化方案》〈漢字簡化第二表〉才出現。其實當時提出的簡化字有部分跟日語漢字相似,相信當時中共的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有參考過日本的《當用漢字表》。『砕』曾經在 1977 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二簡)中出現過,但二簡最後並沒有推行,其他『卒』字型的中國字亦沒有像日語漢字般被進一步簡化。

  1. 見 昭和二十四年(1949 )《当用漢字字体表》(岩田母型)
  2. 福生巿立圖書館 內《福生新聞》第十二號。
  3. 見 《維基百科》〈和製漢字〉條目。
日本藥妝店內的『日用雑貨』字樣。
昭和二十八年(1953)的《福生新聞》
昭和年代的山內屋商店,招牌上方用上『雑貨』二字。

497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