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即係有幾多分?﹝上﹞

香港政府最近推出了一個廣告,一句『咁即係有幾多分?』令我覺得很有共鳴感。我年少時候的學業成績不好,求學時期一直重複被問:『咁即係有幾多分?』,每次也滿面羞慚,愧於作答。這個是我公開的秘密,在敝網的個人簡介上已經寫得清清楚楚:『以會考六分的成績考進大學』,曾經有朋友還打趣地問:『是會考六分還是高考六分?』我重申,那是會考六分。高考的計分方法是每科 A 一分、B 兩分、C 三分如此類推,分數愈少代表成績愈好,但會考卻是正好相反,每科 E 一分、D 兩分、C 三分如此類推,在應考的九科中只得六分,成績如何,各位應該心裡有數。

然而,我喜歡讀書卻是不爭的事實,從四歲唸幼稚園開始,便一直讀至三十歲為止。尤其是進研究院後,書都是自發兼自費地去唸。那究竟為什麼成績還會這樣糟糕?記性差是其一﹝見《記性》﹞,創作力強、幻想力豐富是其二,經常把考試卷的題目答得天花亂墜,大發謬論 。記得唸大學的時候,我便曾經斗膽地在西史的試卷上答『其實麥哲倫是遠遠輸了給哥倫布1』,結論前無古人,但循例都被歷史教授評了雞蛋一隻﹝雖然所有資料都正確﹞ 。這樣的惡夢一直維持到研究院,因研究報告鼓勵先假設後驗証﹝assume and proof﹞,切忌搬字過紙式『執人口水尾』,所以我的『大膽假設』變得受落,論文獲得好評,頭一個碩士學位便獲贈獎狀一塊。讀書廿年,終於嚐到被賞識的滋味。

香港是一個功利社會,分數成了前途的指標。校園暴力事件接連發生,教育界呼籲從新引入道德教育,政府馬上推行宣傳:『咁即係有幾多分』,旨在諷刺現代家長只重分數而忽略子女其他優點。Well,養不教,父之過,但製造出高考會考的計分方法的卻是誰?環顧香港各所大學,莘莘學子入學前還得先通過分數審查,『咁即係有幾多分?』根本是一個牢不可破的社會現實。

富創意的朋友可以當作家、音樂家、記者、設計師、甚至有 『大膽假設』的神經科學家,只是他們還未就業前已經因為『哥倫布勁過麥哲倫』而被拒諸校園門外。收生不計算分數,反而考慮誠意及天分的高等學府只有兩所,那是樹仁學院及公開大學,無獨有偶,它們都不被政府認同。說到底,香港跟歐美不同,『咁即係有幾多分?』要重新教育的,豈止是家長們?

 

  1. 論點是基於麥哲倫是葡萄牙人,而哥倫布是意大利人。當時兩國確實展開了航海競賽,但因一個是首位發現了新大陸的人,另一個是首位環繞地球跑了一圈的人,歷史學上評價為各有成就,不存在誰輸了給誰。但我的謬論卻基於『因鄭和的航海事業比西方國家早六十年,所以中國的航海事業比歐洲優越』的相同論點來評論意葡之爭,這種富民族感情的『鄭和論』不切實際,當然會碰得一鼻子灰。

231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